滁州学院一教授获201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文章作者:王攀时间:2017-06-30浏览:1578

日前,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张丽惠教授作为第二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生长机理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能研究》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张丽惠_副本

该项目属于凝聚态物理中半导体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项目组基于纳米晶体晶面原子排列水平上设计、控制半导体纳米晶的形貌和晶面原子排布对高性能半导体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围绕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生长机理及其物理与化学性能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如首次制备出了镶嵌在SiO2凝胶玻璃中的非晶结构Ge团簇以及具有发光性能的InP纳米晶,率先在GeO2纳米棒阵列中观察到了紫外光发光现象,发现NiO纳米线传感器的灵敏度随着其纵横比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Ge纳米颗粒的红光发光起源于尺寸小于1-2纳米的Ge团簇,而不是立方相Ge纳米晶的观点等。这些成果对凝聚态物理、半导体科学、胶体与表界面化学、催化科学和无机合成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半导体纳米材料在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物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巨大实用价值。

在整个项目中,张丽惠教授主要负责ZnSe纳米材料的研究。她通过水热、溶剂热法制备不同形貌的ZnSe纳米结构,研究了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光、光催化和I–V特性,提出了相关的生长机理,探讨了ZnSe的形貌、尺寸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率先合成了ZnSe纳米片组装的球形花状结构和超长纳米带;发现ZnSe纳米片组装的球形花状结构比纳米颗粒组装的空心微球具有增强的光催化学能、ZnS纳米棒阵列的光催化活性随着其直径的减小而增强等现象。其研究成果在In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Applied Physics A,Journal of Nanoscienc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件。

对于本次获奖,张丽惠教授表示,这既是对前期研究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激励,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学科专业,打造研究团队,紧盯学术前沿,深化科技创新,加强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滁州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该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团队建设,搭建科研平台,优化科研环境,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该校科研到账经费突破2000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10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8篇;李虎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霞教授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次张丽惠教授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该校科研综合实力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的又一重要标志。

  

终审人:郑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