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巡礼】金融学院:主动担当谋转型 扎实作为求发展

文章作者:金融学院时间:2017-11-04浏览:1460

数学与金融学院前身是数学系,是学校历史上最早招收本科生(安徽师范大学滁州教学点时期)的系之一,从事数学专业人才尤其是中小学数学师资培养的历史较久。学校升本后的一段时间内,学院仍然将培养数学专业人才作为主攻方向。然而,随着学校“十二五”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三五”蓝图的描绘,学校办学定位逐步转向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学院原有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素质等与学校办学定位不适应的问题愈发凸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形势下,学院有两种选择:一是固守传统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仅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变;二是冲破思想禁锢搞改革,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下决心破除陈规,攻坚克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坚定不移开展学科专业转型,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了学校的改革发展。

一、大胆探索实践,推进学科专业转型

学校升本后,学院先后开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数学类本科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逐步出现。针对存在的问题,学院发动广大师生进行多次大讨论,多次组织外出考察调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明确了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和调整的工作思路,坚持稳扎稳打、快速推进。2008年起开始进行转型调研和论证工作。2009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金融数学方向。2011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设金融工程和保险精算两个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向。2014年,金融工程专业成功获批招生。2016年,经济统计学专业成功获批招生。同时,陆续停止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招生。

经过多年探索和创新实践,目前形成了以理学(数学)为基础、经济学为成长方向、金融和统计为支撑的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2015年,金融工程专业获批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改造建设项目;2017年,应用经济学获准立项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在省内不同层次的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介绍转型发展的实践,许昌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兄弟院校相关学院先后来院考察交流经验。《从“数学”到“金融”的转型与“五位一体”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之路》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安徽省数学年会上交流汇报。

  (教师获全省数学微课竞赛一等奖)

二、立足能力建设,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师资。相对于专业转型和调整而言,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育难度显而易见要大得多。为此学院围绕加强教师“四项能力建设”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教学能力建设。通过实行青年导师制,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微课竞赛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把好“教学关”。二是应用能力建设。强化教师编程、建模、软件使用等实践能力,以学科竞赛、学术科技活动为抓手,引导教师主动融入五个重要的学生实践指导团队之中,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培养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挂职锻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瞄准“双能型”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三是科研能力建设。主要是引导和鼓励教师围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重点进行教学科研等方向的转型,通过实施“青年教师读书工程”、柔性引进专家带团队、博士化工程,加大“转、引、培”力度,引导教师融入“社会经济统计”、“风险管理与金融数学”、“金融与经济计量”、“金融工程与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学科团队,较快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四是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是引导教师主动走出校园面向地方,积极寻找和利用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主动提供人员培训、咨询服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目前,学院所有教师都至少融入了一个教学科研团队,90%的教师都有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生涯发展的经历,32.3%的教师为“双能型”教师。近年来,先后有6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称号,16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科研优秀人才称号。教师获批教学改革类省级以上项目13项,获批省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MOOC示范课程2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三等奖以上6人次。在今年首届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评选中,学院有14位教师入围,最终3位教师获得殊荣。

  (在工商银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三、着眼实践应用,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既是职责也是特色。在校内,设计信息化课程主线,学院初步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五级实践能力标准要求,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切实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学院立足地方、主动开放,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大力推进协同育人。近几年来,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院新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0余个,包含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等,为专业教学(主要方式是“双师同堂”)、学生实习就业、教师挂职、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2015年与滁州市银行业(人民银行滁州中心支行牵头)签订《银校战略合作协议》并在省内首开《现代征信学》课程。2015年与国元证券签署校企合作战略协议,该公司也成为学院教师社会实践基地。2017年与智游集团签约建立“智游大数据应用班”。2015年和2017年相继获国元证券共40万元“金融实践教育奖学金”支持;2016年协助学校获得安徽省金汇教育发展基金会50万元助学金。2015年以来,学院联合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连续举办以“征信”为主题的“活动月”、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系列活动;联合国泰安、国元证券等开展暑期金融投资仿真实训小学期、经济热点分析大赛等活动,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受益匪浅。2016年学院学生前往台湾台中静宜大学参与暑期夏令营,制作专题经项目展示与评比获得一、二、三等奖。

  (联合人民银行开展社会责任教育)

四、做实指导服务,服务学生健康协调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基本任务。为将这一任务落到实处,学院围绕服务学生发展,结合实际推动实施“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大力推进实践育人。

一是注重教育引导,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抓日常、重经常,抓灌输、重实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通过品牌活动、网络媒介(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强化实践育人。二是着眼学生发展,抓实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初步构建了从专业认知-专业强化-竞(比)赛助推-特色发展的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链。积极深化就业分类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求职择业,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和信息收集发布力度,提高指导服务水平,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加强实验实训、创新设施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先后获批“向日葵”创客实验室和量化投资创客实验室两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近三年,学院学生获批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银奖1项、铜奖1项。仅在2016年学生就获得18项国家级学科(专业)竞赛奖项,80余项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奖项。三是坚持以生为本,抓好保障帮扶工作。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及时化解和处理突发问题。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严格落实资助政策,关爱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学生获全省金融投资创新大赛单项团体冠军)

近年来,学院不折不扣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开展学科专业转型,以金融和统计为应用方向,致力于培养经济金融领域具有扎实数理背景、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为省内外同类高校传统数学类专业的转型探索了经验。目前,学院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校、院“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增强领导班子引领发展、服务师生的本领,珍惜审核评估这一契机,瞄准内涵提升、注重特色发展,为加快金融学院的转型提升、促进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终审人:吴文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