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奋进的五年】文学院:党建引领谋发展 砥砺前行写春秋

文章作者:文学院时间:2018-07-11浏览:1740

我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文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抓党建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以专业学科建设推动院部发展,落实办学定位加快转型,紧紧围绕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为工作中心,紧盯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文学院“双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即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皖东文化研究基地),抢抓机遇,转型提升,砥砺奋进,为绘就我校和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党建,凝心聚力融入中心

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

五年来,文学院党总支围绕学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心任务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努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党建工作在凝共识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主体意识,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党建工作和学院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深化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焕发党建工作新活力,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加强学习,凝心思想建设。认真落实院部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构建立体化学习架构,不断增强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思想政治建设有力推进。坚持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发挥示范作用,认真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教师党支部建设上,注重从教学科研管理骨干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推动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工作相结合,院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党性锤炼。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严和实的精神扎实推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讲重作”专题学习教育,深入推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学风校风建设、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加强党性锤炼,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细化责任清单,定期开展责任落实情况报告和督查工作,认真做好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开展警示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  

  

坚持文化自信,创新传播传统文化,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院党总支实行总支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优化了支部设置,以系为单位成立了3个教工党支部和2个学生党支部。严把党员发展关,举办发展对象答辩会,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党支部创新工作特色鲜明,近几年,获批校级党支部特色项目立项5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1项。

  

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以党建促发展;教工党支部发挥专业特色,将基层党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中文系新闻系教师党支部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文学经典传播与创意表达”系列活动。网络新媒体系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优秀新闻传媒人”主题演讲比赛,把党的精神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充分结合,学生党支部通过举办“百生讲坛”话剧展演、诗文朗诵等活动,课堂内外相结合,教师指导和自主阅读相结合,活动实效性、针对性较强,促进班风、学风进一步改善。   

    时刻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文学院党员教师立足岗位,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优秀党务工作者王国杰老师撰写的党建文章《一个高校党支部书记的小梦想》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共产党员网选登。党员教师孔刘辉和张文杰先后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来许多教师党员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获奖评优。杨健老师在《古诗词创作鉴赏》课程中积极推行大学生诗教工程,努力探索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新模式。叶盛世老师代表学校参加安徽省“我的中国梦”读书演讲比赛并荣获三等奖,何雯老师指导的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金奖。

促发展,教学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学科专业建设有力推进。积极申报具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新专业,2016年获批网络与新媒体新专业,突破单一的专业瓶颈,更加凸显应用型办学定位。与此同时,注意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秘书学方向,新增新闻学本科函授专业。新闻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依托两个合格本科专业,最先获批全校省级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立足文学院实际,积极申报汉语言文学、新闻学重点学科,调整设立中文系、新闻系、网络与新媒体系,整合力量,组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建设团队。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五年来,文学院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配合省级卓越计划的实施,基本确立了文学院“3+1”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报考率和录取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本科师范类一志愿录取率最高达270%;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4%以上,五年累计考取研究生百余人。

依托省级重大教改项目,积极探索构建“三三”实践育人模式。“三个平台”构建更具特色: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二是素质拓展平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话剧表演和社团活动,开设“名家人文讲坛”“博士论坛”“百生讲坛”,推进欧阳修、吴敬梓等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是虚拟实践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走进蔚园”“蔚园最新闻”“琅琊风”等网络社区以及“蔚园最新闻”微博、“蔚园摄影”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等网络与新媒体。  

五年来,文学院学生累计获得校级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奖励百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奖项有70余项;累计承担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近10余篇。其中2013届新闻专业赵率率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2级新闻班吴鹏同学撰写的论文《传媒人当自律:以陈永洲事件为例》选为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论文入选作品,并刊发于人民网传媒频道;滁州学院红楼梦读友协会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评选特别奖(国家级);石上松文学社在2012—2013年度滁州学院社团评比中夺取第一名;新闻学子获得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第14届秋季赛金奖1个,优秀奖72个;2016年吴虹慧同学导演的《你好,未来》获得华东六省一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金樽奖的“最佳编剧奖”。  

       

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文学院4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20人、助教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人数总数的7.3%、31.7%、48.8%和12.2%,硕士以上比例占85.4%,有博士17人(含在读6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总数41.5%。拥有校级首批和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建立校级文艺学学术团队和新闻学学术团队。有2人分别获批2014年、2015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有2人被安徽省委宣传部选入国家高校与新闻单位“千人”互聘计划。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30余次。  

文学院注重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五年来累计选派教师挂职锻炼12人,占专任教师人数总数的33%;获得双能型教师的有11人,约占专任教师人数总数的31%。聘用兼职教师10人,90%以上安排了相关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实习指导),注意利用兼职教师开辟双师、多师课堂。

课程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五年来,新增获批各类质量工程40余项(不含合格课程),其中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共3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其中省级重大教改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1项,省级名师工作室(辅导员)1项。  

科研工作获得新突破。五年来,教职工累计发表论文134篇(其中CSSCI来源17篇,国外期刊2篇, CSSCI来源扩展版及北大核心10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2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厅级重大项目1项、厅级重点项目9项,另有省级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项,市级课题6项,横向委托课题近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我校零的突破;横向课题在学院也是从无到有,先后主持了滁州市“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经费9.8万元)、明光市“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经费2.8万元)来安一职高校园文化及普通话培训项目(经费18万元)、滁州市广告投放渠道及受众的调查(经费15万元)、《滁阳志》校点(经费2万元)等,各类纵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达近百万元。  

文学院注意整合研究力量,在“历代名人与滁州研究”、“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朱元璋研究”、“凤阳花鼓戏研究”、“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研究”等基础上,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科研团队,主持“汉语言文学与地方文化建设创新团队”项目,成功获批校级科研平台—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滁州市区域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智库1项,校地文化合作取得新进展。作为三个研究方向负责人之一协助我校成功获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作为重要成员协助我校获批安徽省地理学一流学科B类。文学院还成功申报安徽省提升计划—皖东文化创新平台,创造了良好科研环境。  

文学院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院开辟的“名家人文讲坛”、“博士论坛”、“百生讲坛”系列学术活动已常规化。与滁州市文联联合举办“滁州文艺大讲堂暨作家讲习班”开班式;主办2013年安徽省文学院院长(系主任)协作会暨学科建设研讨会;作为承办方之一举办2017年全国王阳明与滁州学术研讨会(与滁州市政协文史委等联合承办)。

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改善。加强中文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文学院原来只有1个非线编实验室,五年来,新增新闻演播实验实训中心、新闻编辑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3个实验室,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新增校普通话测试新站,以满足全校师生普通话测试需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新增滁州电视台、滁州广播电视报社、E滁州网、滁州南谯区宣传部、滁州琅琊区宣传部、天长电视台、来安县宣传部、滁州九中、滁州三中、滁州二中、合肥365网络有限公司滁州分公司、安徽艺创文化等单位为就业实习基地。  

迎评促建工作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迎接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工作部署,制定文学院迎评促建工作总体方案,积极部署和推动“迎评促建”的相关工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特别是为我校承担的艺术馆地方文化展厅建设及布展工作,为整个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增光添彩,受到评估专家好评。

  对外开放办学得以拓展。五年来,文学院继续招收韩国留学生,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子,拓宽对外办学渠道。选派多名学生赴台湾和美国大学修学和游学,互认学分;选派多名教师赴美国康涅狄克州布里奇波特大学进行专业研修,邀请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新闻传播学俞燕敏与M.AL-Azdee, ph.D.两位教授来文学院进行对口交流,为新闻学子作学术报告,并促使两校达成“4+1”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已有多人顺利进入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注意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与康佳集团呼叫中心、北京木疙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艺创文化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首次设立校企合作班。与池州学院、蚌埠学院、皖西学院、宿州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广东肇庆学院、上海商学院、江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专业学科交流活动。

挂靠文学院的普通话测试站每年都要承担数以千计的成人和学生的培训测试任务,曾荣获省级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培训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安徽省大学生讯飞杯诗文朗诵大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成人教育新增新闻学本科专业,各专业入学总人数也创历史新高。 

强素质,助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落实“三心三有”,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全面落实 “三心(安心工作、静心做事、真心服务)三有(有职业理想、有工作本领、有实践精神)”工作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辅导员队伍。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导师聘任工作,积极营造“全员育人”良好氛围。近年来,辅导员1人获全省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获校级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1名辅导员晋升为副教授,2名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强化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活动,依托辅导员省级名师工作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全方位推动学风建设,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出台了《文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各班级先后开展“学风建设研讨会”“学风建设大讨论”主题班会等,每学年制定本班级学风建设活动方案,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氛围;鼓励各班级立足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专业学习活动。

出台书香校园“读书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滁州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在学校首创“百生讲坛”,让学生登上讲坛分享读书心得,促使学生彼此间学习交流,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综合素质。学院学生社团《红楼梦》读友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读书类社团特别奖”。  

打造大学生特色品牌活动,着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注重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院部文化活动,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组织话剧表演,开设学术读书论坛,打造“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推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文化熏陶;二是通过建设院级网络社区以及网络新媒体,强化网络正能量引导,培养学生现代新媒介素养,拓展专业知识领域。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学院每年都将开展排球和篮球联赛、健美操大赛、话剧汇演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专业学习之余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锻炼,也更好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学院女生排球队连续八年勇夺全校学生排球联赛冠军; 2014年新闻学专业吴虹慧曾获安徽省大学生讯飞杯诗文朗诵大赛一等奖;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陆华琴、张晓玉、花东海、李文杰分获“书香江淮”安徽省第三届“品读经典,对话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阅读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2017年5月以“文学经典传播与创意表达”为主题的话剧专场演出,根据著名汉乐府长篇叙事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改编为同名话剧,由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们自编自导自演,在滁州学院南北校区公演获得成功,滁州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专业竞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院围绕双创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学科专业竞赛,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并投入足够指导力量,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另外,通过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一线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增添其报效祖国的动力。通过这些活动和竞赛不仅使得学生获取了更多课外知识,提升了专业素质和应用技能,也更好体现了学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期间,文学院学生累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百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奖项50余项,代表性奖项有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通讯类一等奖、第六届亚洲大学生摄影奖摄影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规范字书法比赛三等奖、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第三届安徽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安徽省“好新闻奖”评选活动二等奖和 “高校校园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安徽省“讯飞杯”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等。

  

终审人:吉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