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奋进的五年】地信学院:栉风沐雨扬帆进,春华秋实硕果丰

文章作者:地信学院时间:2018-07-15浏览:1182

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秉承“开放办学、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区域显特色,以应用抓亮点,以信息强优势,以开放获资源”的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深化学院各项事业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注重提质增效和内涵发展,全面推动学院教学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五年来,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各项工作迈着铿锵步伐,砥砺奋进,一路前行,学科专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跃升。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为院部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讲重作”专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院以院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信息化方式为载体,开展线上思想教育工作,送党课到基层,赴全椒、来安、定远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习教育等线下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OTO(线上线下结合)。

以规范化为准绳,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严格各项党建工作要求,严肃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对照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台账表》,针对查找的问题,逐项一一解决落实。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开展以“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配发党徽,制作桌牌,购买“两学一做”学习手册,引导党员铭记身份,履行义务,争创先进,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6年地理信息科学教工党支部荣获安徽省教育工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支部,第二学生党支部创新“三会一课”典型案例被校组织部遴选推荐参加省级评选。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重要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员后备队伍建设。创新组织建设模式,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答辩制度。各党支部按照发展人数的1:1.5比例上报发展对象初步人选,学生从品德修养、专业学习、取得的成绩荣誉等方面现场进行问题答辩,成效显著。

以基层组织为堡垒,全面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党员是旗帜、党员是标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鼓励各支部结合支部专业特点和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开展特色党支部活动。五年来,我院共获批校级特色党支部活动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累计承接10多项百万级以上产学研服务项目。2017年地信学院签约产学研项目3000多万元,到账1578.5万元,全校地理学学科团队到账2000多万元。我校无人机团队目前是高校系统最大规模的技术团队。地理学获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有一批党员的辛勤劳动。近5年来我院6名教师党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名教师党员获批省级科研项目,100余名学生党员考取研究生。2017年我院学生获得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励74项,获奖学生80%以上为学生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

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长期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方略,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遵循质量与数量并举、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思路,以培育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塑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为保障,以激励人才发挥效能、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为基础,形成了一支以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企事业技术专家等为核心,水平逐步提高、结构日益合理、能够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规模适中,结构向好

近五年,学院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院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9人,27人取得博士学位、5人博士在读。安徽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5人。外聘专家19人。现有“双能型”教师55名,其中具有专业(行业)背景的28人,具有工程背景的16人。

  师资队伍建设长足进步,成绩突出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围绕“地方性应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大教师应用型、青年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近五年来,由学校认定为“双能型”教师55名,列入学校计划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且考核合格教师36名,选派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8名,国内访学3名;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教师2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级、校级教坛新秀各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高端人才11人,培养省、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员6人;引进国家级人才4人,省级人才2人。成立12个院级教师研究中心团队,创建1个省级企业科技团队,申报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进和建设超大规模三维测量处理团队1个,完成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科学两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获批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旅游管理和土木工程4个专业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进行导师制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校级等各类竞赛获奖300余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教师产学研培养与服务,在应用型效果建设过程中,学院与金寨县、潜山县等国土资源局积极合作,受其委托承担百万以上经费的横向项目6项,获成果推广1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上缴学校50万以上),获协同创新平台获奖补资金50万1项;2017年李虎教授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引进国家级人才闾国年、汤国安教授、汪俊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王波教授,为双一流学科、地理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数据处理、航空测绘与地理信息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工作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地理学、测绘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的更好发展,加快了学校应用型办学速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按照《滁州学院关于印发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等要求,着力构建学院师德师风监督体系,结合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纳入教师常态化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作为职务聘任、评优奖励、进修培训的必要条件,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监督管理机制。

学院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治理活动,教学督导组统一协调安排,组织各系教师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组织教师学习黄大年等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进行课堂教学讨论交流,开展学生评教、经验交流会和访谈等系列活动,通过学校组织,学生网上投票,学院周亮广、金泉、吴俏三位教师入围学校“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人选,2017年我院成功申报安徽省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学院教师能够熟悉国家教育方针,领会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明确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爱岗敬业,自觉恪守,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传承良好的师风和学风,有责任心、深受学生喜欢言传身教授业者。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教学加强,特色鲜明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对培养方案研讨、修订、实践与反馈完善的过程,持续修订培养方案,形成了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同时突出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有力提升了专业培养质量。近5年以来,学院积极申报新专业,2013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先后开设土木工程、酒店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等涵盖理科、工科、文科的4个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测绘工程、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专业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测绘工程获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同时,为保障教学各个环节高效有序进行,学院采取系列措施,制订各项制度,使教学过程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先后制订形成《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实施办法》、《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等。

学院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技能的提升,2013年-2017年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硕果颇丰。获得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7人次,优秀奖3人次,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2次。刘玉婵老师获得安徽省“超星杯”首届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安徽省第三届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石振庆、袁瑞两位老师荣获学校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称号。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教师教改踊跃,成绩突出

学院教师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前沿知识引入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院部积极引导与支持教师围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近5年在教改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教学研究项目方面,2013年获批校级2项;2014年获批校级4项、省级2项;2015年获批校级5项、省级3项;2016年获批校级6项、省级2项;2017年获批校级5项、省级4项;近5年累计获教学成果奖校级9项,省级5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共44篇。建设有3部省级规划教材和1部校级规划教材。2016年和2017年,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分别为3门、4门,两年分别获批12项校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

专业竞赛持续发展,展现实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发展,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项负责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互联网+”大赛、大创项目、双百大赛、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导游大赛、土木力学大赛等各专业学科竞赛等方面内容,立足学生发展,做实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的指导和服务。经过师生不断努力,近5年以来,学科竞赛取得不断突破。

学院教师学生积极参加各专业学科竞赛,在各专业的学科竞赛获奖中,获奖学生达到444人次,指导教师达到170人次,覆盖面较广、影响力较大、获奖级别高。安徽省大学生GIS技能大赛连续5年不断创新高,2013年到2017年期间,获奖队伍数量共达58支,优秀指导教师数达44人。2016年在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中,我院江岭老师指导的团队获得二等奖,蒋文明老师指导的团队更是获得特等奖的优异成绩。测绘专业、旅游专业、土木专业近几年在专业技能竞赛上不断努力,力求突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习实训成体系,模式多元

地信学院现独立拥有一栋6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建设有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遥感、旅游、土木工程等六个专业的校内实验室。拥有大容量磁盘阵列、计算刀片、机架式服务器、工程扫描仪、工程绘图仪、无人机平台、全站仪、ArcGIS、AutoCAD等教学软硬件设备2142台/件,其中大型仪器设备91台/套,总值约3000万元。学院实验室建设成体系,教学软硬件设备功能齐全,能够很好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求。

学院坚持探索实践育人理念,构建了“三层次、三段式、四模式、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全面保障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通识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三层次;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筑牢基础”阶段、“强化专业”阶段和“多样发展”阶段三个基本过程;构建“产学融合”的实习实训模式,推行“长短穿插”的小学期实践模式,构建“真题实做”的毕业设计模式,构建“内驱外引”的创新实践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全面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不断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服务地方成果丰硕,科研到账经费获历史性突破

近五年来,地信学院产学研项目到账经费累计2681.5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度,在金寨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成效显著,并实现了滁州学院与金寨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累计签订总额达近3000万元的产学研项目。该项目基于自然资源部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出台的“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通过宅基地改革置换出来的资金,让金寨县尽快完成脱贫攻坚工作,该项目受到了央视和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通过承担该项目,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产学研服务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2017年度学院到账经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共到账经费1587.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0.4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467.4万元。

标志性科研成果保持较高水平产出

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近五年来,地信学院发表三类及以上科研论文累计202篇,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稳步提升,发表论文质量也能够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获批纵向科研项目方面,近五年来地信学院教师累计主持获批四类及以上科研项目共计50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三类项目累计33项,经过2013、2014年两年校级项目的培育,到2015年后学院获批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实现了质的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注重团队协作促进科研平台建设,先后获批安徽省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地理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实验室”,获批皖东旅游发展研究智库,地理学获批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B类)。实现了由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中心、地理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无人机航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区域遥感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与雷达干涉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大规模三维测量与处理工程技术中心、众源时空信息聚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旅游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组建的科技创新平台群。  

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中心,牢牢把握时代脉搏

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和行为规范的指导,让学生做人有原则,做事有规范,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院以党团干部为主力军,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结合,突出重点学习群体,抓住青年思想热点,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重要思想。  

学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坚持课堂教学督查常态化,近3年来,总督查5538节课。每天督查有记录、有反馈,每周有小结,每月有汇报。进一步加强晚自习和晨跑考勤工作,学生上课出勤率保持在93%以上,低年级学生参加晚自习率基本保持在100%。严格班主任、辅导员进课堂、公寓制度。充分发挥研究中心和党员师生“双主体”作用,开展学习困难学生“一对一”帮扶计划,形成“点带面”效应,2018年共帮扶19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常抓不懈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6名辅导员通过培训取得二级心理咨询资格。建立院、班、宿舍三级工作体系,设立宿舍心理预警员。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专人管理和负责,定期谈心谈话,班主任跟踪服务。五年来,先后为150多名同学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先后获得校心理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心理百科知识竞赛一等奖、最佳人气奖、心理教育月优秀组织奖等。

校园文化活动成果丰硕

五年里,共组织策划600余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地科14班2016年获得全国活跃团支部称号。连续5年分别获得校运动会团体冠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滁州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4年获得校团支部风采大赛特等奖;连续2年获得滁州学院科技文化节优秀组织奖;一支暑期实践团队获得团中央学校部表彰、两支暑期实践团队获得团省委表彰;吴凯鹏同学2016年获得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和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称号,刘庆芳和陈晓宇获得2017年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称号,其中陈晓宇还获得2017年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称号。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建立“上下联动,专兼结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依托企业在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场讲座50余场。新建实习就业基地18家,有超过50%以上学生在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就业。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平均在14%以上。

精准资助扎实推进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做好“奖、助、贷、补、免、勤”六位一体的资助项目,保证应助尽助。深入偏远山区农村困难学生家庭的走访、调研,加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资助和帮扶的力度。先后有323名贫困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313名贫困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有369名贫困学生获得临时困难补助;连续2年获得滁州学院“资助诚信月”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

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五年来,共有34个班荣获校级“优良学风班”,13个班荣获“先进班集体标兵班”荣誉称号。有57名毕业生获得省级品学兼优毕业生称号。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近6000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50项,获得省级奖项150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共39篇,其中二类2篇,三类19篇。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36项;大学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4项;大学生入驻滁州市科创中心项目1项,水石万尚城入驻孵化项目1项。

 

 

 

 

 

 

 


终审人:吉晓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