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奋进的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营造学院优质发展格局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时间:2018-07-16浏览:621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011年8月独立设置为二级机构,2016年11月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

五年来,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立足学院实际,坚持聚焦发展短板、明确任务目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细化精准施策、营建发展特色,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推动各项工作见实效、上台阶。

坚持政治建院,思想党建工作常抓不懈

完善学习机制,坚定政治信念

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等工作,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强化价值引领作用,建立全体教职工、党总支中心组、党支部、党小组互为补充的四级理论学习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和现场考察、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原文学习和专题研讨、重点发言和交流发言、观看直播和网络培训的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细化方案标准,规范基层组织

深入贯彻《安徽省学校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试行)》和中共滁州学院党委《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严格对标落实,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党支部顺利通过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建设达标验收。2015年、2016年,所属两个党支部先后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加强教育督导,提升师德师风

坚持师德师风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成立校、院两级师德舆情信息员队伍,落实严格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选树典型和示范引领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五年,教师先后获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1人、省高校思政课教师2017年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2人、校优秀共产党员3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3人。  

坚持人才强院,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学院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瞄准“四有”好老师建设标准,聚焦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有力举措,推动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加大引进力度,充实队伍数量。坚持严格标准,规范程序,2013年以来,学院共引进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名校优秀博士9人。

  

强化培养培训,提升职业能力。构建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岗前培训和在职进修、骨干培养和课程轮训、挂职锻炼和蹲点调研四结合的全方位培养培训格局。近五年,共选派12人次赴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暑期实践研修,5人次参加教育部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13人次参加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全员参与教育部高校思政课2018年版教材使用网络培训和安徽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选派4人次赴东南大学、华侨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人次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访学研修,3人次赴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在职博士学位;选派6人次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蹲点调研。

通过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9人,外聘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45岁以下26人,占66.7%;副教授(含高级政工师)以上17人,占48.7%;博士(含在读)13人,占33.3%,逐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与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基本适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坚持创新兴院,打造马克思主义传播高地

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显

学院瞄准“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建设目标,牢固树立教学中心意识,探索并建成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育教学特色模式,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一是课堂教学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原则,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探索实施问题引导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翻转课堂、双师同堂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方式,以激情洋溢的教学风格打动学生,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言行谈吐感染学生,最终达到提升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价值判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是网络教学互动式。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优势,基于泛雅、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单元学习板块”“单元交流板块”“单元考核板块”三大板块相互结合,涵盖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的的互动式网络教学系统。

三是实践教学层次性。探索和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并进的课内实践+社会实践+暑期实践小学期制相互协调和补充的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课内实践全覆盖、社会实践选代表、暑期实践组小队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格局。  

  

近五年,共组织20余批次,近千余学生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山陵、总统府、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小岗村等10余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提高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研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学院建立了“教学引导”与“科研支撑”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引导教师树立问题意识,紧跟学术前沿,物化研究成果。

一是紧密依托挂靠的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滁州学院)、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滁州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搭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

二是聚焦滁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着力发掘滁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滁州鲜活的农村改革实践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凝聚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三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省级名师工作室,凝练形成与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努力形成一批理论性且阐释力强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五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11项,校级教科研项目31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主编、参编教材8部,实现科研到账经费逐年提升。  

社会服务领域深入拓展

一是做实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坐实服务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等工作。经过选拔推荐,在2016年选派2名教师担任2016级兼职班主任的基础上,再选派2名教师担任2017级新生兼职班主任工作;选派3名教师担任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讲教师,2名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学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接地方继续教育任务,做好服务滁州市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放飞新时代青春梦——十九大精神走进青年”百人宣讲团2名成员吴少进、陈晓曦为团市委、市委党校、市消防支队、南谯区团区委、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凤阳县团委、定远县国税局等单位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21场次;选派2名教师担任滁州市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讲教师;2名教师担任滁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讲教师;2名教师担任滁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班院长班培训主讲教师;2名教师担任滁州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主讲教师;2名教师参加滁州市“七五”普法工作,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终审人:吴文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