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十二五院长访谈之三】专访信息学院院长陈桂林教授

文章作者:张晶晶 学通社记者/岳晓宁 徐闵 许乐时间:2011-10-28浏览:1075

 

陈桂林,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化与普适计算、物联网服务、教育信息化等。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多项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主持计算机网络、大学计算机基础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先后主持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网络工程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主持了安徽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JavaAccess与网页)系统的研发工作。200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 2008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和二等奖(第二),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EI收录8篇。

 

建设特色明显、现代大学氛围浓郁的二级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桂林教授谈“十二五”规划

 

  者:陈院长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信息学院的基本情况。

陈桂林: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一个学院。信息学院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目前有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无线传感器网络专业,以及1个网络技术专科专业。同时还承担了全校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

信息学院目前有教职工55人,教授、副教授9人,博士、在读博士7名,所有教学人员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坛新秀4人,有20多人次先后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教学科研方向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教学方面,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了3部省级规划教材,参编了3部省级规划教材,有近20项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绩斐然,我们有省级的网络工程示范实验中心,有校级的网络工程特色专业,今年也申报了省级特色专业,对获得批准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另外还有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网络技术校级教学团队等。

在科研方面,目前在研的项目有10多项,其中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高校重大项目各1项。以这些项目为依托,我们建立了全省高校中的第一个云计算平台,也有一些成果发表,更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3个有固定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分别是网络技术方向、图形学方向、智能控制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方向。这3个团队的学术研究比较活跃,相信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最让我们高兴的还是学生的培养质量相对较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都比较高。刚刚毕业的2011届学生,在年初的二三月份就都找到了工作。每一年都有30名左右的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在今年8月份的全国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就获得了二等奖。另外还有2项学生的科技创新发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者:听了陈院长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信息学院虽然年轻,但硕果累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请陈院长再谈谈未来五年信息学院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是什么?

陈桂林:根据学校的部署,我们制定了信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将信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现代大学氛围浓郁的二级学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并有机融入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开发及终身教育等,体现大学价值,并为滁州及长三角地区提供服务。

具体可以分解成六个方面:

一是形成具有信息学院特色的大学文化,以“感念、自省、做人、做事”为核心,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文化的内涵。

二是以IT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对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专业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三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若干领域内取得具有标志性的学术研究成果, 使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达到本省先进水平。准备重点围绕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基于虚拟化的普适网络体系结构、普适计算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无线传感网络、服务计算、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来推进。

四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围绕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开发新的系统与产品,并使其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五是有足够的高水平的教师及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为上述目标提供支撑。

六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服务,为实现信息学院的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者:六个方面的目标分解,凸显了信息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那么,改革的具体举措有哪些呢?或者说,信息学院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打造独特的办学特色呢?

陈桂林:是的,目标提出来了,措施非常重要。我们准备通过六大举措,来打造自身办学特色。

第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十二五”要更好更快地发展,首先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老师们提高对现代大学的认识。要组织老师开展读书,读一些教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关于现代大学方面的著作,来提高认识。同时要加强对外交流,拓宽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的眼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最主要的是专业及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根据市场及技术的发展,我们未来的重点是发展网络、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物联网方面的专业,培养人才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着发展目标与方向,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转型,估计现有教师队伍中的30%甚至更多一些都要转到新的方向上。当然,转型并不是说原来的专业没用了,而是要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我们将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大对在岗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这样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师资队伍的总规模稳定在80人左右,有3-4个学术带头人,10-20个中青年骨老师。

第三,扎实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重点是建设智能控制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络中心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另外要努力争取外部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第四,强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想努力“创造能够让师生安静治学的环境”,也就是说要尽量为老师和学生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教与学中。包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如网络教学平台、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导师制等。准备增设新的专业,将专业维持在4-5个,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稳定在1500-1600之间。

第五,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促进学科建设。在学术研究方面,将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围绕新兴信息网络技术的若干方向开展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选择3-5个专业领域,在适当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支撑下,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保护并支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教师及研究人员,使其研究水平达到全省甚至全国一流。在此基础上,在若干学科方向上形成我们的特色。

第六,通过科技开发体现大学的服务社会价值。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服务社会,并争取资源。

 

  者:那如何保障这些改革举措得以顺利实现呢?

陈桂林:从两个方面加以保障。一是要筹集资源。包括人、物、经费等多个方面的资源。人就是师资队伍。物和经费方面,这个首先要靠学校的支持,同时还要下在力气取得企业的支持,争取从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费;下大力气争取各类项目,以项目支持教学与科研。二是要合理有效地调度与分配资源。有了资源以后,就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管好用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重点突破、提高效率,也就是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到重要发展方向上,使用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并通过规范而精细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保障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终审人:王诗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