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皖北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等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2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安徽省应用特色建设高校。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次报道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成效。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均与国家5A级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比邻,占地面积1647.8亩,校舍建筑面积49.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3.1万册,电子图书159.5万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3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96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4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高级职称386人、博士428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60多人。

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安徽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等14个,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等36项,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等称号。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十年获团中央表彰,涌现出“中国好人”“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

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多科协调、应用本位、信息见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获批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省高峰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入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人工智能应用获批省特色培育学科,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入选省特色建设专业。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拥有省级科研平台21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29项。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22个。自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66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3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62项、省级奖项7282项;学校位列高等教育学会“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8名。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杰出校友。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3项。获批国家专利640项,转让发明专利26项。学校连续八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开展“一院一镇”“科技小院”结对合作促进校地融合,选派教师担任“双链融合专员”“科技副总”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4年突破9000万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安徽省桥梁结构数据诊断与智慧运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四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冬(夏)令营系列活动。举办十一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学校获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基地”“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成立滁州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搭建起纽带和桥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度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25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