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在滁州学院成立

文章作者:本站发布时间:2008-12-31浏览:701

    

       12月9日,“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在滁州学院挂牌成立,中国三农问题专家、安徽省政府参事何开荫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

    三农问题专家、滁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江正行,滁州学院党委书记余在岁,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克,党委委员、副院长许志才、倪阳,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汪湘水,党委委员、院长助理章浩,党委委员、教务处长郑朝贵出席了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滁州学院各系和部门负责人等8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倪阳主持了揭牌仪式,并介绍了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意义、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读了中心组成人员。许志才宣读关于成立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的文件。余在岁、江正行共同为“滁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揭牌。

    滁州新农村建设中心研究团队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以滁州学院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层,以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紧密结合层,以地市、县乡中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兴趣的干部、专家为延伸层,着力构建一个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有机结合的研究团队,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研究网络。

    余在岁担任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倪阳、江正行担任副主任,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天长市秦栏镇党委副书记王诗根担任秘书长。

    余在岁在仪式上作了讲话。他说,滁州是个特殊的地方,从古至今都对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滁州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天下先,试行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开启中国农业第二轮改革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专程到小岗村调研,滁州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党中央的决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余在岁指出,滁州学院作为滁州的一所地方高校,应该把滁州的特殊优势发挥好,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滁州三农研究的任务。他说,滁州学院是一所多科性本科高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历史,有一批涉农、经济及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专业,有着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生物学、农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近几年来,该校的科研立项有三分之一是面向滁州及涉农的课题,在农业、规划、环保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这为成立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余在岁要求研究中心全体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调研,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出成果。他强调,要立足滁州乃至安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分析材料,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要注重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比较研究,从多学科和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规律,提出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的有效实施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和政府部门委托,积极开展多类型的咨询服务,加强对策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村发展决策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逐步成为滁州市和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咨询中心。

    仪式上,邱克为江正行颁发了“滁州学院客座教授”聘书,余在岁为江正行颁发了“滁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聘书。

    江正行作了题为《滁州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的学术报告。他以大包干的发源地在滁州小岗村为例,分析了滁州人对大包干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理论探讨。他以农村承包责任制为例,分析指出滁州的新农村建设要不搬不套,突破僵化,兼容并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从改变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建设新村,促进文明,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责任编辑:郑晓华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终审人: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