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封发自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的信函邮至滁州学院。信函恳请为他们评审天津大学一日本Sheet Glass材料科学与工程基金资助(301-05340)的科研课题论文。北大是人才汇聚的地方,《物理化学学报》系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他们何以会给一个名不见经传且刚刚升格为本科学校发来函件?即使在重点高校,这也很鲜见。在滁州学院,是谁有这种能力?信函的收件人——葛秀涛教授,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主任。这位两年前被破格提升为教授的学者,以他的执著和勤奋在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
1959年,葛秀涛出生在来安县一个离小镇还有十三华里的小山村。那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最为困难的时候,教育的落后、家庭的贫困和横亘在村庄与学校之间的一座水库,使得葛秀涛失去了最佳的上学年龄,但这并未挡住他成才的脚步。上中学后的第二年,葛秀涛开始了在镇中学的半寄读的学校生活,他几乎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为了让劳累的父母多休息一会,有时他还要起的更早自己生火、做饭。而午饭只有从家里带来的两张烂山芋面做的煎饼。
家庭的贫困、生活的磨练形成了葛秀涛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并影响着他的一生。
1975年,成绩优异的葛秀涛升入高中,成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运动”是学校生活的主题,然而葛秀涛并没有湮没此中。此时,由于他的化学成绩出众,他受到了化学老师周元桂的青睐并得到了他一些帮助。
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葛秀涛考入滁州学院的前身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化学科。由于成绩刚刚超过分数线,葛秀涛感觉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而想复读一年。“只要努力,以后你可以继续深造的。”周元桂老师的一句话把他送入到了滁县教学点。
大学里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葛秀涛感觉很受打击,高等数学仅考了70余分,这个分数对于60分万岁已经是万万岁了,可葛秀涛还是觉得太少了。于是,每个周末、每个假日、每个暮色苍茫的黄昏,他都默默地走向教室、图书馆。而此后的考试,他的每门课都在90分以上。
(二)
1980年,成绩优秀的葛秀涛毕业后被选送到安徽师范大学校本部继续学习两年后留校,但学校并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小伙子立即走上讲台,只是让他改改作业、做做实验。这可是件枯燥而又费时的事,可葛秀涛一干就是近六年。这中间,葛秀涛可没有闲着,改作业、做实验之余,他跟着老教师一起上课、听课,也常常一遍一遍地备课,思索一些问题。
1986年,对葛秀涛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拿起了课本走上了讲台。憋足了六年的劲终于爆发了出来。第一次便好评如潮。
“不容易,葛秀涛能把这么枯燥的课讲的如此生动,的确不容易。”有一次,凤阳县教委副主任听过葛秀涛的课后这样说。
众所周知,理工科的教学和学习都是很枯燥的,要让那些呆板抽象的定理和公式演绎出生动悦耳的音符来,并能激起学生心中兴奋的涟漪,那真是难乎其难。可葛秀涛能,他有一套自己的绝活,“真正的学问,能够向任何人讲解”,这就是他绝活的根本。葛秀涛在讲台上深入浅出,讲得平易且通俗,将那些枯燥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和公式演绎的色彩斑斓;讲台下,学生们则沿着他拓展的思路恣意漫游,尽情触摸路两边的风景与芬芳,那确实是一种享受。1991年,葛秀涛受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的前身)邀请前去讲学半年,这种美妙的滋味也让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也彻底品尝了一回。
但葛秀涛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喜悦当中,也许这只能称为一位有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的教师,还不能称得上学者,和真正的学者差的更远。
(三)
葛秀涛真正搞起科研是在1990年,那时他有一个希望,他希望有一天能在国家级的学术刊物上看到自己的学术论文。于是他确立了这个目标,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确立目标,不停地向前走。
他满怀希望地把自己“苦心经营”的一篇篇教学心得寄给了国家级学术刊物《大学化学》,并开始了一次次苦苦的等待。然而,每次等到的都是署有《大学化学》编辑部附言云云的退稿信。
幼时形成的品格越是在艰难时期就越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为了这个梦想,葛秀涛先后收到五封编辑部的退稿信。这个时候别人也许早就放弃了。但葛秀涛没有,他依然满怀希望地寄去了他的第六篇稿件。当葛秀涛收到编辑部第六封回信的时候已经是1993年了,距他第一次投稿已整整三个年头。《大学化学》这一次没有让这位执著的年轻人失望,信中告诉他稿件很有价值,让他按专家审评意见修改后发表。
1996年,葛秀涛如愿地评上了副教授,在当时的专科学校里,由于缺少科研的条件和氛围,许多人就由此而止步。葛秀涛没有,1997年,他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中科大,他都有些不适应,他惊羡于科大的学术氛围、科研环境以及科研设备,“环境太好了” ,这些深深地吸引着葛秀涛。也由此,访学归来的葛秀涛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中科大,“是交流,也是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他坦诚地说。
经过接触和了解,葛秀涛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也知道了什么是差距。在学术领域,他觉得自己就象刚刚学习走路的孩子。就象在炽热的沙漠中行走了几天几夜,突然遇到了一泓甘泉,身在中科大的葛秀涛突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己也说不清的激情,浑身充满着力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忘我地投入到了实验室中,为了更多地利用实验室,他把实验室当作午休室——他一般中午都不睡觉而利用别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
此时,另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方向在向他微笑,频频向他招手。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葛秀涛开始了“气敏材料”的研究。
1998年,在中科大一位老师的指导下,葛秀涛开始申请了这个方向第一个的课题——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课题《半导体材料YFeO3超微粉的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和气敏性能》。然而,由于申报环节出现差错,这个课题最终没能上报。多年的磨练和摔打,葛秀涛更加科学、严谨与冷静,但倔强而执著的性格依旧。为了这个研究,葛秀涛拿出了家里的储蓄作科研经费继续着这个课题。第二年,安徽省教育厅终于批准了这个项目立项。“非常感谢我的爱人,在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她鼓励和支持我从家里拿出积蓄进行研究的。”葛秀涛深情地说。
此后,葛秀涛先后又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LnFe1-yCoyO3和In2O3基新型纳米气敏材料探索与研究》、《复合氧化物材料制备、结构、缺陷与化学气敏功能》;先后在《SENSORS AND ACTUATOR B》、《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传感器技术》、《电子元件与材料》、《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大学化学》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独撰发表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国家级重点15篇,国家级7篇,并有8篇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他引7次。
2002年8月,葛秀涛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当时,教授破格只需要四篇国家级重点并有一篇被SCI或Ei或ISTP收录的科研论文即可,而葛秀涛已有12篇国家级重点、三大检索收录5篇。
(四)
2002年,葛秀涛被滁州学院任命为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副主任。这一年学校加快了“专升本”的步伐。虽然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没有列入第一批升本的专业,但每个专业都要有“升本”的意识,并要作出相关的工作计划。作为校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初当副主任的葛秀涛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该怎么办呢?葛秀涛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没有退缩,那不是他做事的风格。
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当孩子上学后,葛秀涛也就走进了理化楼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备课、做实验、处理行政事务。他考虑的事更多了,怎样转变“专”向“本”的教学理念,怎样加强全系的科研工作,怎样加强实验室建设,怎样使年轻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同时,他一边准备着迎接教育厅和教育部专家的评估。
2003年10月,正当人们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时期,在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物理化学实验室,葛秀涛正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如何给专家介绍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和实验室的情况。物理化学实验室作为学校的亮点实验室,是教育厅和教育部专家必考察的重点之一。“升本是学校的大事,是滁州几百万人民多年的梦想,决不能从我身上出一点差错。”讲稿写好后,葛秀涛讲给同事们和家属听,“不行”“改”,“不行”“再改”……就这样,一篇几分钟的讲稿被他改了近五十遍。一遍一遍的练习早已不知多少遍了。
在共同的期待中,2004年元月,以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方惠坚为组长、原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兼华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符宗胤为副组长的教育部六位专家们终于到来了。面对教育部的诸位专家,葛秀涛临场不乱,不仅全面地把物理化学实验室和气敏功能材料实验室介绍给专家们,而且自信且流利地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诸多学科领域的尖、难问题。听到他的解说和回答,在场的专家频频点头。
考察中,教育部的专家们注意到了这位名叫葛秀涛的中青年教授,并留意了关于他个人的简历。看到葛秀涛取得的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他们认为化学专业应该成为第一批升本的专业。之后,专家们屡屡提起葛秀涛的名字。“教授就是教授,就是不一样”,在信息反馈会后,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原学校校长邱克这样说。
(五)
2004年5月,让泉欢畅,琅琊高歌,学校如愿以尝地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但“滁州学院”还没有正式挂牌,在淮南师范学院的校园里,“热烈欢迎滁州学院葛秀涛教授来院讲学”的大红标语却高高挂起。葛秀涛是受专门邀请为淮南师范学院的老师们作《怎样使研究论文进入SCI、Ei和ISTP》的学术报告的。整个报告厅被挤的满满的,虽然不是第一次登上讲台,但葛秀涛的心却如同出港的舰船遭遇强风,激越澎湃。这不只是代表着他自己,而是他身后的整个新生的滁州学院。
掌声一次次响起,他不俗的学识和累累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台下一片啧啧的赞许和艳羡的目光。葛秀涛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和荣耀,毕竟,多年的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肯定与回报。滁州学院也着着实实在自己的“师哥”面前也风光了一回。
作为在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学者,葛秀涛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作为学者,作为执著于自己事业的学者,他有理由为自己寻找更有利于实现自己价值的环境。他没有博士、硕士的研究经历,没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光环,但他对事业的热情、勤奋和执著以及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依然被“求贤若渴”的南京两高校慧眼识中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葛秀涛都没有为之所动。
他说他忘不了这里,他的根在这里。是的,他不会忘记。是学校培养了他并给了他机会让他到安徽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进修学习,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访学。如果没有这些机会,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井底的青蛙”。
不久前,葛秀涛走马上任于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主任的岗位,他说这是学院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他的鼓励和信任。而今,他正带着化学与生命科学系调整专业内部结构,转变教学观念,以更好地适应将要到来的本科教学。
“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岗位,都要盯住目标;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学习。”这是葛秀涛和毕业生谈话时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他对人生的诠释。人生有多长,脚就有多长。在人生过去的四十五个春秋中,他这样走过。
学校升本了,作为个人,葛秀涛也正面临一个新的起点。
“确定目标,不停向前走。”下一步该怎么做?
“继续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学者。” 他说。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