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爱心铸师魂:记滁州学院中文系景刚副教授

文章作者:漆红霞发布时间:2008-12-25浏览:1098

景刚

    历数平生,他读书、教书、与书为伴;上学、教学、与学为伍。暑往寒来躬耕讲台已整整三十年。他,就是刚刚荣获省“模范教师”光荣称号的滁州学院中文系景刚副教授。

    景刚出生于滁州来安,1966年高中毕业,时逢十年“文革”,学业中断。被下放到距滁城不远的担子公社。辛苦劳作半年,当地缺教师,因为当时高中生很少,他在众望所归中被推荐到当地小学教书。从此,景刚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一辈子再不曾回头。

    1977年,对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知识青年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恢复高考了!”。虽然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求知的欲望澎湃着景刚年少的心。他毅然地拿起书本,向自己的目标冲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中文系(滁州学院前身)。1982年又被择优留校,担任了古代文学教师,再次捧着书本走上讲台,继续摸索“为人师表”的真谛。他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他始终矢志不渝地学,鞠躬尽瘁地教。

    留校后,景刚没有因为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停止努力,而是继续刻苦研读,学术上开拓,教学上进取。1990年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由于工作突出,1996年晋升为系主任。

    中文系是滁州学院龙头专业之一,作为中文系系主任,景刚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中文系的发展,景刚不遗余力地努力着。为了搞好系主任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景刚利用每周三集中学习的时间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有关文件和报刊上发表的经验介绍,探讨各类文章,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修订专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定和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中文系教师开设讲座,聘请十多位校外专家来中文系讲学,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术气氛。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学情况,征求学生对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为了适应语文教学的时代变革,跟上滁州学院专升本发展的需要,景刚在论证报告的撰写、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引进和培养以及教材的选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此之外,为适应专升本后教学管理的新要求,景刚还组织中文系全体教师赴安庆师范文学院参观学习,找差距,定措施,为办成合格本科而努力。

    中文系作为我校首批升本系科之一,面对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作为系主任,景刚熟知责任的重大,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他告诉记者:“虽然任务艰巨,缺少经验,但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有领导的支持,有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中文系定能不负众望。”

    教学管理上景主任有自己独到的工作思路,教学上更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笔者所遇中文系学生,提起景主任,无不肃然起敬。纷纷说“景主任真好,和蔼”、“景主任关爱学生,平易近人”。朴实的话语是对景刚最高的评价和最深的爱戴。

    有道是:“严师出高徒”。但在景刚身上这句话却另有一种含义。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上课情绪低落、不听讲、睡觉、看课外书深恶痛绝。可又总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批评教育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来学生的不满,让任课老师甚是头疼。

    在景刚的课堂上,是见不到上课睡觉、不听讲的之类的现象的。景刚对这些却另有一种解释:学生上课纪律不好的原因肯定出自多个方面,老师要做的首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找原因。要知道学生不愿意听讲是因为对课程不感兴趣,还是对老师本身上课不感兴趣。针对所出现的情况,采取措施。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要适当的调节学生情绪,比如讲一些与课程有关的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或者,插入一些有趣味的内容,以调动他们的情绪。景刚认为:只要刻苦研读,积累经验,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任何课程都能教的生动有趣,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带好《社区工作实务》,景刚副教授暑假中不顾炎热到琅琊区去实地考察编写教案。并计划请琅琊区精神文明办的负责人来我校举办讲座。尽可能将书本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景刚常常先给学生五到十分钟的时间看教材,然后提问,让学生讲解。最后由老师总结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积极思考,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不严未必就不能出高徒,只是看你是否“严”之有理,是否教之有方。景刚说:没有一个学生是真正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学习的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走出迷惑。当记者问景刚如何对待上课看课外书这些现象时,景副教授以一个父亲般宽容说,在不影响成绩的情况下,他并不反对学生看课外书。因为他们是在证明他们的兴趣所在,有兴趣就能学到知识。但有一个条件,所看的书需在如下三个范围之内:一是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二是品位高有文学价值的书,三是自己感兴趣且的确有用的书。他笑着说,在以上范围之内上课看书的同学,他可以开绿灯的!景刚常教育他的学生珍惜大学生活,不能虚度光阴。列举许多鲜明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永远都不会过时。他反复强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多读书,要重视知识的积累。

 

 

    形容景刚,笔者只想到了一个词:谆谆教诲。因为他总能用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总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例如学生请假,又一个让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景刚用他对学生的那份关怀,对学生说出请假对于学生来说的三害:其一,浪费时间;其二,浪费金钱;其三,不安全。他不是训斥学生,也不是简单地不准假,而是希望学生自己尽量少请假或者不准假。

    景刚教书,严之有道;景刚育人,爱也有道。他总以父亲的姿态来面对他的学生,即使学生是错,他的批评也充满着关爱,而是教育,融汇严师和慈父双重的爱。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是严师爱的隐藏,是慈父爱的深沉。景刚就是如此,三十年的讲台生涯,他视学生为子女,生活上关怀,学业上督促。桃李芬芳遍天下的时候,他依然静静默守他的三尺讲台。

    早在1993年,景刚就已晋升为副教授。虽然从教几十年,他有足够丰富的经验来完成他的课程。但景刚却从来没有将年龄作为教学的优势,从不认为自己是老教师就有足够的资格去放松。正所谓“教无止境”,他说要让学生进步首先要让自己不断进步。景刚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努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应高教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教学中,他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近年来,他主讲唐宋元明清文学,就尝试着打破朝代界限,以诗歌、词曲、小说、戏剧这四条线索为重点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对这四类文学有了较系统、较深入的了解再根据内容深入讲解,线索明确,学生一目了然,不会因为时间的跨度,和内容的嵌套而觉得繁多。除此之外,他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对比综合。因为古代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如果没有一条合适的线索将知识串联,很难做到让知识系统化。景刚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这一类问题。他根据文学思想的演进,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人物形象的异同等方面对作家作品做比较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景刚说:大学专业教育要求教师把本学科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学术信息、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经常翻阅《文学遗产》、《文史知识》、大量复制报刊资料,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的学术著作,获取新的观点,新的材料,续而把它们充实到讲稿中。二十多年来,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景刚讲授过从先秦到元明清的整个古代文学,此外还讲授过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写作、大学语文等课程。且面对全校开设过多次讲座,写出各种讲稿十多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景刚不仅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他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他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思想,注重把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他所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素质养料,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重视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意识,以及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等。景刚在教学中不仅对作家作品思想、艺术分析,更重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讲杜甫诗歌时,突出杜甫毕生心系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讲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他在讲课时就着重强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发奋成才,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景刚2002年从北大访学归来时,根据自己在北大的亲身经历以及感受,以《感受北大》为题面向全校学生作了两场讲座,介绍北大的光荣传统和北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励学生为国家、为民族而奋发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景刚结合教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承担了“唐代文人与滁州”的校级研究课题。发表了《韦应物与滁州》(《北京大学学报》访学专刊);《唐代的滁州刺史》(《滁州师专学报》)等长篇论文。在《山东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我国地理文学的形成及其在东晋和刘宋时期的发展》;在《河海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王维诗二首解析》。另外,参编了《大学语文》(先秦文学部分),已经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于今年秋季供省内部分高校使用。要提高要发展,就要不断输入新的血液。景刚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多方请教,搜集资料,拓展视野,提高水平。多次参加中国韵文学会以及由这个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广泛结识专家。为了改进学术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2002—2003年度,景刚赴北大访学一年。在北大的一年,景刚惊叹与北大的学术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在搜集资料,听讲座之外,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学术著作。他将自己完全的,忘我地沉浸在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之中。渴望将燕园的宁静,燕园的学风带到滁州学院。来熏陶滁州学院的千百学子,让他们有更多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

     博大精深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景刚为其毕生追求,教书育人为培养更好的人才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教师事业是其毕生的最爱。

    最响亮的掌声应该献给最尊敬的人。景刚的付出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回报。1999年被评为“优秀党员”;2001年度考核等级优秀;2002年校中层干部任期考核中再度评为优秀;2004年评为安徽省“模范教师”。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景刚:从教三十年,你最想说的饿是什么?

   “教好我的学生。”景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一个从教三十年的副教授最朴实的语言,一个躬耕三尺讲台几十年的教师对自己职业最崇高的追求——“教好我的学生”!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