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苏立:学问的道路上没有终点

文章作者:学通社记者/胡兰英 崔宏 蔡其勇发布时间:2008-12-26浏览:1078

  “大家好,在今天的‘大学生活’节目中,我们有幸请来中文系留日博士苏立老师。他将同大家一起探讨留学经历和大学生活。

  3月19日晚6点,太阳刚刚落下山,晚霞的余辉洒满天空。忙碌的校园里,伴随着动听的日文歌曲,校园广播中传来主持人清脆悦耳的声音。

  “大家好,我是苏立!广播里传来了东北口音。

  苏立1966年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市,1988年7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士学位,之后当了一年的高中语文教师。1989年10月,参加了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招聘文秘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先后在四平市铁东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担任过科员、副科长、科长、区委办公室副主任。1996年参加四平市的公务员考试被四平市教育委员会录用,同年,被任命为教委党办副主任兼组织员职务。2001年留学日本。

  2007年,苏立留学归来,执教于我院中文系。
   
  艰难选择,大胆取舍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总是感到所学知识不够用”,工作中,苏立体会到。1997年,苏立开始在职攻读吉林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同时,边工作边研究日本教育和日本语。1998年,他通过了全国在职人员外语统一考试和日语能力考试二级。2000年,他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当年在职攻读该校学位中唯一获得法学学位的,由此,吉林大学提供了到日本留学的机会。而此间,他先后两次参加了四平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仕途正得意。是放弃还是选择继续读书?家里有老人和尚幼的孩子,出国还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去吧!”、“算了,还是不去了!”可他实在不想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苏立毅然踏上了留学日本的漫漫长路。

  2001年2月,在同事的不解中,苏立停薪留职,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留学生活。

  在老师和留日的家乡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就适应了日本的生活和学习。利用出国前所挣的钱和日本大学的奖学金制度,2004年他在日本鸣门教育大学取得了教育管理硕士学位,2007年3月他获得了日本德岛大学信息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大众传播研究)的“跨国际教育文化传播研究”方向。在日本《环境共生》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了《我的中日文化体验》、《日本当代教育研究》、《日本环境保护》等3部专著。2005年、2006年两次参加日语能力考试,均合格,2006年主要是陪他的孩子应试,他儿子和他分别取得了高出合格线10分、34分的好成绩。

  在谈及留学日本最深刻的体验时,苏立深有感触地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人很好学,并且学以致用,善于借用;再一个就是他们的敬业精神,日本人很勤劳,做事很细致;日本人的文化素质高,不乱扔垃圾,环保意识强,对各种资源很珍惜。”谈起留学日本对他的影响时,他欣慰地说:“留学日本开阔了我的眼界。”

  正因为如此,留学期间,他细心体察两国文化的差异,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结合起来,以散文的形式写成了《中日文化体验》,让国人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结合他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写成了《日本当代教育研究》、《日本环境保护》。
   
  毅然回国,致力教育

  “哪里是你发挥才能的地方,你就去哪里!”苏立说。

  2007年4月,苏立获得博士学位后,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和他的妻子、孩子回到祖国。此时,仍保留着政府公务员编制的他依然可以回到政府机关工作,但他觉得把“先进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才更有意义!”于是,他选择了教师的职业。

  他在网上看到了我院的招聘启事。坐落在琅琊山脚下,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尊师重教的高等学府吸引了这位对环境和人文要求都很高的博士。

  2007年9月,苏立开始教授我院中文系学生《中国文化概论》和第一届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采访学》;2008年他教授《中国文化概论》和新闻专业《新闻摄影》课程。

  “不断地迎接挑战吧!我认为有舍有弃,在事业上不安分才会成功。永远不给自己打一百分!”这是他最欣赏的一句话。

  2007年我院招收第一届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关系着该专业在我院未来的发展。作为该专业的授课老师,苏立坦言:“作为第一届新闻专业的老师,我压力很大,但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让大家成长起来。”

  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业务能手,就要多实践。

  为了新闻专业的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写作能力,他积极向院中文系申请开辟实践基地,申请创办《新闻实践报》,并多次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研究报纸的风格、版面、内容,并帮助学生们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苏立的指导和努力下,《新闻实践报》的网络版已经制作完成。

  “在日本学到的更多的是方法,日本的研究方法讲究实证,即使是文科写论文也要搞社会调查。日本人对微机的操作能力很强,研究东西也很专心。这使我教学生的方法、观念得到转变。实践带动理论,理论推动实践。”苏立深有感触地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要求他的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希望学生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指导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采访的技能,熟悉新闻业务。为此,他让学生从班级的同学开始采访,再去采访教师,并逐步深入社会采访,同时,课堂上还请学生朗读他们的作品。课堂上理论传授与课外实践指导相结合,是苏立育人之道。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采访已形成了23万多字的稿件。

  学生的一篇篇的采访稿件发到他的电子邮件中,他总不忘回复,总不忘带上鼓励的话语,学生的疑问、要求,他总是尽力予以解决和满足。

  “苏立老师知识比较渊博,人很热心。他总积极给同学们提建议,给予我们指导。”他的学生朱凤丽说。

  “实践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学到的东西多。”学生杨平很喜欢他的课。

  目前,他致力于大众传播研究的“跨国际教育文化传播研究”,来校后,已撰写论文7篇,其中,已发表省级论文两篇,一篇国家级论文已通过终审定稿,将刊登在《新闻与传播研究》4月刊。此外,他还利用寒假的休息时间进行课题论证,积极参与了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工作。

  在问及对学校提供的生活和研究环境时,他说,我院的居住环境好,北校的教师居住的地方北面南面都是山,前面有一条河,环境很美。

  “希望带好学生,希望自己的研究再上一个台阶。虽然攻读博士时在日本发表过重点论文,但在国内还没发表呢!”对于未来的打算,他满怀希望,“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有创造就会有成就。我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

终审人: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