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国家启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项目以来,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为此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院委〔2007〕18号)、《关于印发<滁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院教〔2008〕14号)、《关于印发滁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院教〔2009〕14号)和《关于印发滁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院教〔2009〕15号)等文件,对我院2008至2012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周密部署。2008年至今,每年均根据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和学校实际发展,下发当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布置各类项目评选申报工作,并积极做好项目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一、我院“质量工程”建设立项情况
安徽省启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已经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坛新秀、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教研项目、教学成果奖、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12类项目进行了遴选、立项建设工作。目前,除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学校图书馆(省里已经布点)、示范实验实训中心三个类别外,其余类别我院均已取得了项目建设立项。
2008至2009两年间,我院共获批准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9类20项。(表1)。其中,国土系获批了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化生系省级项目4项,法政系省级项目3项,数学系省级项目3项,计算机系省级项目2项,中文系省级项目1项,外语系省级项目1项(表2)。
两年来我院共遴选建设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研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教坛新秀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类229个项目,其中化生系31项、国土系30项、计算机系22项、电子系22项、外语系24项、法政系18项、数学系17项、经管系14项、中文系19项、体育系14项、美术系7项、音乐系1项(表3),并将合格专业、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纳入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
二、对我院“质量工程”项目检查情况
我院根据《关于对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年度检查并提交“质量工程”建设年度报告的通知》(教秘高〔2009〕74号)的文件要求, 于2009年12月8日下发了《关于进行2008年度“质量工程”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院教〔2009〕35号)的文件,专门布置落实2008年度“质量工程”项目年度检查的工作,2009年12月15日至18日,学校对各系(部)承担的省校两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逐项检查。
检查结果(表4)表明,2008年度获批的各省级项目,各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计划安排开展了工作,执行情况良好,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地理信息系统省级特色专业、应用数学省级教学团队表现均为良好,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和支撑条件上获得较大进展,学科方向更加明晰,科研项目成果比较显著;地理信息系统省级特色专业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特色与定位,2009年获批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能》获批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获批2009年度校级精品课程,1人获得2009年省级教学名师奖,为今后项目评估顺利结项,增加了许多有分量的支撑内容;应用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取得了实质性建设成果: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重新修订了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1人获得2009年度省级教学名师奖,教学团队引进了1名博士,团队中的1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发表与教学团队相关的教研科研论文有10多篇,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获准立项9项,各类别的项目均遵守项目任务书的计划,有序地开展了建设工作。其他6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也都做到了有计划按进度地开展建设工作,前期调研、数据统计等工作已经完成,李永红主持的项目已发表论文3篇,准备结项,薛连海、宋德如主持的项目均有论文成果,另有论文待发表。
整体看来,我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执行情况呈现出了良好发展的态势,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重点学科方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数学两个重点学科执行情况良好;特色专业方面,美术学特色专业正在按进度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示范实验实训中心方面,电子电工实验实训中心、GIS实验实训中心、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实训中心都能按照进度安排完成预定工作目标;教学团队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化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教育等4个教学团队能积极按照任务书进度,进行科研、教研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研项目方面,有近20个项目已经撰写发表了论文,其他的教研项目也做到了进行前期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初稿,整体执行情况较好。
汉语言文学等17个首批合格专业均能积极按照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进行专业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整体良好,其中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另有9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程。
三、我院“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意义认识不够到位。部分系(部)、教师还存在申报项目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对“质量工程”对系(部)自身发展的真正意义认识不足,少数系(部)、少数教师有观望情绪,“等靠要”的思想不同程度地还有存在。
2.系(部)之间项目建设不均衡。部分系(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数量偏少,立项的更少。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宏观情况把握不够,项目布局还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各个项目之间的紧密度不够,各个系(部)教学力量未能很好地整合,还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合力。
3.项目研究的基础和平台还比较薄弱。项目研究的前期积累较弱,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有的项目研究所需的软硬件建设需进一步投入,有些集体项目组内成员还不能进行合理分工,项目建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4.项目申报和建设规范性有待加强。有些项目申报人对所申报的课题,由于缺少前期研究调查,立项依据不够充分,提出的措施、办法不得力,研究成果偏少且不具体。申报书还存在书写格式不规范,提供的相关支撑材料不足或关联度不强,立项项目档案建设还不够规范。
5.“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项目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不少立项项目经费使用之后效果没有显现,有标志性的成果不多,“质量工程”项目还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
1.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顶层科学设计,注重整体布局。校级项目应注重均衡发展,各系(部)都应有所作为。省级项目着重从项目实力及学校整体利益出发,整合资源,力争尽快在省内实现某个或某几个项目的相对优势。加强对国家及省厅“质量工程”同类项目建设情况的了解,进行“质量工程”项目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扬长避短,凸显学校建设项目的特色。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质量工程”建设意义的认识。借助学校网站、报纸、学报等媒体,广泛宣传。让全校上下了解“质量工程”项目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素,项目建设水平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团体性项目应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各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项目组全体成员专题会议,并留存会议记录。
3.加强“质量工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注重项目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合理利用项目量化指标体系,真正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引导“质量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发展。
4.改革项目遴选机制,加强团队性、建设性项目建设。一部分项目,如合格课程、教研一般项目采用更加灵活的遴选办法,将前期遴选工作由系部完成,报“质量工程”领导组认可通过,即视为项目立项。教坛新秀、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可联合其他部门,如人事、科研等部门共同参与评审,改变“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将遴选放在平时、落在实处,项目遴选将更加注重项目前期成果以及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
5.加大对“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将“质量工程”项目指南发布制度化,明确本年度各项目的相关要求。定期举办专场“质量工程”项目培训,接受系(部)教师咨询,让全校教师更多地了解申报内容、申报流程。
6.加大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考核力度,力求建设取得实效。实行“质量工程”项目进展每月报告制度,每月最后一天上报本月本系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学校每月编订“质量工程”工作简报,并在校内进行通报。省级项目定期召开会议,相互交流并报告本项目进展情况,教务处将及时公布国家、省关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加大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考核力度,真正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应有的作用。
附件:
表1. 滁州学院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汇总表
表2. 滁州学院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一览表
表3. 滁州学院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分系(部)统计表
表4. 滁州学院2008年度“质量工程”项目检查结果统计表
滁州学院“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2010年1月6日
终审人: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