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领导亲切关怀,对学校工作充分肯定,寄予厚望。
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段敦厚,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先后到校视察调研,对学校近年来改革发展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希望和要求,使师生员工倍受鼓舞。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程艺、张荣国、高开华、李和平等,也多次到校指导工作。
2、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深入推进。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出台了3个关于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系列文件,受到省教育厅好评。承办了全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制定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和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初步建立起与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3、校园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南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新建了5.3万平方米的逸夫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工程,完成了配套的道路、绿化、水电、管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南校区建成面积扩大一倍以上,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校园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4、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美术系赵振华副教授的油画《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入选的百幅作品之一),青年博士孙艳辉主持的1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另有5人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排名第二2项,排名第三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省厅重点项目7项,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项的厅(市)级项目87项、校级项目45项,首次设立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42项,有5名教师入选国家、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为滁州市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次。召开了首届科技工作会议,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70项。学校科研工作进入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5、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认真完成在建项目,新增项目在层次上取得重要突破,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研、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项目评选成果丰硕,办学内涵显著提升,办学特色更加显现。
6、“迎评促建”扎实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全面深化。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规范毕业生实习实训行为,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加强了教学督察与考核,开展了对全体任课教师的听课和评教评学活动。引进和晋升高职人数大幅增加,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师生获奖多、层次高,学生考研、考级、考证成绩斐然。
7、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招生就业工作成绩喜人。
积极申报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明显提升,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8、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国内外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首次招收了一批外国留学生,接待了美、韩、日、加、德等国专家学者来访共13批100多人次,10多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留学和任教。承办5次全国、全省学术会议,近百名院士、博导、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学校领导带队赴省内外近20所高校考察学习。办学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9、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效能建设成效明显。
合理调整两校区布局,完善办学功能,彰显特色优势。大力开展“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修订完善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100多项,废除了50多项,建立健全适应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需要的制度体系。成功召开二届一次教代会。认真开展各类创先评优活动和8项重点工作年度考核,扎实推进效能作风建设。
10、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获好评。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高雅繁荣。以“青春促发展,实践长才干”为主题,万名大学生组成100余支团队赴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近千名师生参加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演出、志愿服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省、市的表彰。赴扬州、芜湖等地参加4场全国、全省大型文艺演出,有220人次在全国、全省文体比赛中获奖,受到省文化厅、省文联的通报表扬。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校园安全稳定、文明和谐,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