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滁州日报·皖东晨刊】贫苦女孩在大学有个“家”

文章作者:张然发布时间:2011-10-27浏览:1071

 

南谯区腰铺镇二郎毛古山的杨文俊是个苦命的农家女孩。父亲精神病,母亲离家,杨文俊和爷爷一起生活。家庭的不幸,孤僻苦涩成了她生活的底色,直到2010年夏天,滁州学院一群大学生的“闯入”,杨文俊的生活才呈现出一抹亮色。此后一年多,大学生们每到周末就会“轮班”将杨文俊接到学校,为她辅导功课,带她参加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吃住一起,朝夕相伴。

【孤僻的农家女来到大学】

2010年夏天,滁州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二郎山,杨文俊可怜的身世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开始酝酿一个模糊的救助计划。回校后,一场“大讨论”迅即展开。帮还是不帮?怎么帮?长期还是短期?一个个未知数,拷问着这个即将“出炉”的救助计划。“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要帮杨文俊,而且是长期帮助。”做出决定后,体育学院学生党支部的20几名学生开始投入这项爱心义举,每逢周末,这群大学生都会出现在杨文俊家。补习功课、下田劳作、分担家务……虽然大学生们不离不弃,内向的杨文俊还是很少主动说话,“学业重要,性格更重要,妹妹很内向甚至有点孤僻,这对她的成长没有好处。”看到杨文俊的心锁未解,大家很焦急,在一次交流中,大学生们得知杨文俊从未离开过村镇,很想出个“远门”,看看外面的世界。何不把妹妹接到学校,让她体验一下大学生活,当大学生们把想法告诉杨文俊时,“妹妹很高兴,笑得脸都红了。”

 

【进超市啥都不要只看书】

上周末,杨文俊又回到了大学的“家”。记者和大学生们一起陪她度过了这个周末。“大学好玩吗?”“好玩。”“都玩些什么呢?”“看书,看表演,还逛超市。”“最喜欢大学里什么呢?”“图书馆。”杨文俊话不多,总是一句话就“打发”了记者的“好奇”。体育系学生黄文娟“安慰”记者,“现在好很多了,刚开始说话时脸都憋得通红,想了解她的心思很难。”为了让杨文俊过个多彩的周末,大家煞费苦心,先是为她补习功课。将一个礼拜来不会的作业一一解答完后,黄文娟提议带她去看健美操比赛。虽然对健美操不熟悉,到了操场后,杨文俊还是静静地观赏起表演。快到晚餐时间,大家开始讨论吃什么,女生提议去吃肯德基,男生立刻争辩起来:“肯德基有什么营养,还不如多吃两口肉,帮她买点日用品。”最后记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让杨文俊挑选了自己最喜欢吃的麻辣烫。晚上大家带杨文俊逛超市,超市里琳琅满目,杨文俊东张西望,“天冷了,给你买个这个?”黄文娟指着一条围巾。“不要。”逛到护肤区,记者拿起一瓶护手霜:“妹妹你要抹点这个。”“不用了。”当来到图书区时,杨文俊立刻走了过去,小小的身影站在书架前不再动弹。“每次来超市,她从不主动要东西。到了图书区,我们都会多呆一会,让她多看一会。”由于经费有限,大学生们消费也不能“大手大脚”,但每次还是会从超市“满载而归”。“她虽然不要,但是很多都是她学习生活需要的,还是要尽力给她买。”

【师生党员包了学杂开支】

从去年夏天至今,体育学院师生们投入了2100多元,为杨文俊购买课辅资料,支付生活费、牛奶费等一些零碎开支。这学期杨文俊升入初中后,学费又成了一笔大开支。这群大学生通过做兼职、奖学金等身体力行地帮助杨文俊,但是很多负担早已超过了他们的能力。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楼方芳是爱心计划的倡导者,“学生们的爱心很宝贵,他们有回报社会的想法,证明他们成熟了,我们做老师的必须要当好他们的后盾。”楼方芳所谓的“后盾”是向院里的老师募捐,对于捐款数额,也无法硬性规定。“我们这个年纪,每月多一百少一百影响不大,但很多年轻教师,也很缺钱。”“今后准备怎么长期做下去?”“杨文俊的学费会越来越高,我们将通过号召教职工党员带头捐款,影响更多的教师,争取保证杨文俊的需要。”

杨文俊的家庭无疑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这群愿意伸出援手,呵护她成长的年轻人。在我们的社会,也许更多的杨文俊并没有得到关注和帮助,弱势的她们需要外界的援助来走出苦难。爱心事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业,而应该成为全社会的“接力”总动员。

 

 【原文链接地址:http://szbk.chuzhou.cn/wdck/html/2011-10/27/content_23867.htm

终审人:王诗根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