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琳,滁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安徽省侨联委员、滁州市侨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滁州市音协副主席,滁州市人大民宗侨外工委委员。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研省级社科项目2项,参编省级规划教材3本,发表论文数篇,指导的学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三等奖和安徽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
打造一流特色专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音乐学院院长李道琳副教授谈“十二五”规划
记 者:李院长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音乐学院的基本情况,好吗?
李道琳:好的。我们音乐学院始创于1979年,是安徽省首批开设音乐专业的院部之一,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2005年9月,开始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办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7人,硕士24人。办学以来,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音乐人才2000多人,现有在校生近600人。
音乐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师生每年60余次面向学校和社会公开演出,多次与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开展交流活动。其中,有多人次在国际、国内和省内各类比赛中荣获佳绩。如,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分获三、二等奖;教育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五项技能大赛,荣获个人全能三等奖;安徽省高校音乐专业“五项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和多个单项奖;安徽省大学生文艺调研二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全省音乐专业“可爱的安徽”地方音乐赏析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还有近千人次参加了连续四届的中国农民歌会,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音乐学院致力于教师和学生的教科研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主持省级人文社科项目和校级课题数十项。作为教育部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新课程改革试点院系的音乐学院,已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作为特色课程精心打造,并成立了“凤阳花鼓”艺术团,聘请了“凤阳花鼓”非遗唯一传承人
另外,音乐学院还多次荣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滁州市直单位“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校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红旗党组织”、“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记 者:音乐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哪些重大的改革发展谋划呢?
李道琳:根据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我们音乐学院也确立了自身发展目标,即:坚持以质量树品牌,以特色创优势,以服务求支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努力把音乐学院建设成为“根植滁州,融入时代,服务社会,引领先进文化”的特色二级学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一,办学规模。将在现有办学规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招生人数,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达650人,成人本、专科教育150人左右。在保证省内招生计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增加外省的招生人数 。
第二,学科专业。大力培育现有的音乐学学科,同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下属方向,积极探索彰显学科特色的分类培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合理规划专业布局,适当调整现有专业,加大重点、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根据师资专业结构和教学条件,积极开设新的专业。到2015年,专业数力争增加到2-3个,同时积极打造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今年音乐学已获批校级特色专业)。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育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
一是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全面提高教师能力为主线,围绕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按照“唯求所用,以用为本”的原则,着力引进一批“三高”教师队伍。到2015年,专职教师人数达到40-45人,硕士学位教师人数占70%。计划引进教授1人,副教授职称人数达到10人,引进博士1-2人,鼓励现有年轻教
二是改革教师管理机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制度,根据学院所需、学生所求安排教师岗位。对不能完成教学所需、不能满足学生所求的教师勇于进行分岗、分流。
三是制定和完善以业绩为核心的分类分级评价考核标准。发挥教研科研量化考评的导向作用,重奖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教学能力强、教学评价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人员。
第四,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场地建设和设备投入。到2015年,教学所需琴房争取达到200间,教学所需设备(如乐器、音响及相关音乐资料等)进一步完善。
第五,人才培养。把“彰显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以凸显特色为目标,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工作,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基础素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巩固提高就业率,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第六,教学科研。总体思路是:强化科研组织管理,力争科研整体实力上水平。大力推进“五项建设”(即专业建设、学术带头人与学术梯队建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项目建设、科研创作基地与表演实体建设),促进学术水平的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加强。总体构想是:着力打造“一个平台”(凤阳花鼓艺术研究中心),发展“两个方向”(凤阳花鼓音乐研究、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瞄准“三个目标”(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个、市厅级项目3项)。在具体做法上,准备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以凤阳花鼓艺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为依托,大力支持科研团队的建设力度,力争在“凤阳花鼓传统音乐”的研究上取得标志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以本土传统音乐为突破口和特色凸显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构建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符合音乐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科研体系,力争科研项目、创作成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二是建立良性科研导向,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论文数量型向论文质量型的转变,论文型科研向项目课题型科研的转变。
三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主干,以教材建设为重点,积极促进各类音乐成果的转化。面向社会举办音乐会,出版音乐理论书籍,推广音乐知识和高雅艺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人才,加快科研项目成果向课程、教材、教学的转化,促进知识更新,引领先进文化,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第七,社会服务。以“厚基础、重能力、勇创新、显特色” 为目标,强化服务社会功能,创新活动载体,加大艺术实践和对外交流的力度。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为主旨,灵活多样的艺术实践体系。
一是积极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全方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音乐学院要进一步强化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计划与滁州市各大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承办各自所需的大型综艺节目的策划和演出,最大化地发挥音乐专业优势,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实现校企双赢。
二是继续打造“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型品牌活动。以我们现有设备为基础,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成立音乐制作工作室,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创作、演出、音乐制作为核心的特色基地,为区域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支撑。
三是实现艺术实践全员参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在加强策划与组织各类音乐会(优秀新生音乐会、优秀毕业生音乐会和专业优秀学生音乐会)的同时,注重推荐拔尖人才参加国内外各项专业比赛。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记 者:如何保障音乐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呢?
李道琳:我们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保障“十二五”各项改革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推动学院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首要职责,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研究型领导班子,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带头作用,切实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为学院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岗位设置管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努力打造一支在校内外有影响、广大师生普遍认可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等专业领军人物。
三是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优势特色保障。提高办学水平,核心是学科建设的水平。我们将把学科建设作为带动音乐学院专业建设的龙头,夯实学科基础,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团队,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
四是以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为实现“十二五”目标提供制度保障。认真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势,紧密联系音乐学院实际,处理好规模、结构、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未来的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是音乐学院寻求突破的五年,是能够取得自身巨大发展的五年。我们相信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音乐学院一定能够为人才培养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终审人:王诗根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