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家单位推出3200余个岗位
当天招聘会现场异常热闹,近200家用人单位携3200多个岗位前来“抢人”。招聘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的专业对口率逾70%,参会单位包括奇瑞汽车公司、徽商集团、伊利集团、康佳电子、美的冰箱、西门子(滁州)、江淮扬天、皖东农村商业银行等大型企业,还包括洪泽教育局、盐城水利设计勘测院、无锡音乐艺术专修学院、滁州邮政局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包揽了金融、制造、物流、服务、电信、餐饮、教育等全部行业。吸引该校包括大三学生在内的5000多名学生到现场选择。
“滁州学院的学生好用,我们已经连续3年来招人了。”浙江余姚市育红学校校长李家良告诉记者,余姚市育红学校是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对接单位,该校从2008年开始在滁州学院就业洽谈会上招聘了5名学生,至今一直表现很优秀,自那以后,随着学校的发展,每年都会来学校抢人才。通过3年的观察,李校长发现滁州学院设置的专业紧贴市场走向,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用人单位用起来很“顺手”,因此每年都会来招聘会“报到”。
学生就业观念改变,不错过任何机会
今年的毕业生,大多已是“90后”。他们张扬的个性使得传统的就业观念有所改变。虽然,在招聘会现场,人多得摩肩接踵,但记者采访的大多数大学生心态平和,他们都愿意从基层做起,对进入公司后的职位和薪金没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可能与近些年学校四年一贯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密不可分,同时学校积极外请企业家导师和人事经理等到校内指导学生就业和创业,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念,缩短了步入社会的距离。同学们普遍认识到就业难,竞争压力大这个问题,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社会的挑战和检阅,不轻易放弃每次机会。记者看到,许多大学生在给企事业单位投递简历时,也不忘给中小企业投一份,他们认为,大型企事业单位稳定,薪水高,但中小企业也有发展空间大、个人施展平台好的优势。
“我对这家公司挺感兴趣的,我是学计算机信息与网络的。首先是专业对口,而且我感觉它的发展空间很大,唯一让我犹豫的是公司总部在上海,离家比较远。还有就是进公司前有长达四个月的培训,培训费用需要自己出,代价有点高,但我还是果断地投了简历,毕竟有这样的机会不容易。”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2届毕业生陈鸿飞对记者说。他在一个多星期前就通过学校网站知道了今天招聘会的事,准备了5份简历早上8点多就来到了会场。当记者问及来早的原因时,他这样告诉记者:“早点来可以把全部用人单位浏览一遍,还有充足的时间和用人单位交流,这样又会多几分机会”。在与上海海同信息科技网络公司展位前,他与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聊了十来分钟后,满脸笑容地起身离开。“互动得蛮好的,当他看到我简历后,说我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就对我多了几分兴趣,聊到最后还给我留了他的联系方式。”陈鸿飞说。
在用人单位招聘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老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滁州学院音乐学院2012届毕业生唐旭。
唐旭虽然还没有毕业,但已是学生党员的他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不仅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而且参加过三届中国农民歌会、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校庆60周年等众多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实践锻炼。
2011年10月,在音乐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唐旭注册创办了集乐器销售和音乐培训为一体的“滁州市音乐城”,开创了音乐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典范。这次招聘会上,他带来了教务员、钢琴教师两类岗位3个名额。
唐旭说:“从一名学生到来母校选拔人才的用人单位代表,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也略感不安。不过音乐学院的领导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我也有信心将自己的音乐城做大做强,为在校的学弟学妹起个创业方面的示范吧。”
学校早策划、早准备、早安排
2012年,滁州学院将有毕业生3397人,其中本科生2372人,专科生1025人。为及早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滁州学院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就通过梳理和更新用人单位信息库,筛选重点单位寄发邀请函、电话邀约、网上邀请等多种形式联系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小型和专场招聘会139场次。
据滁州学院学生处处长江文贵介绍,今年洽谈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招聘单位层次高。大中型以上企业(集团)多,占与会用人单位总数的62%,教科文卫、城建规划等事业单位占与会用人单位总数的17%。二是人才需求量大。与会用人单位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总数达3200多个,且与滁州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吻合度较高。三是招聘效果实。洽谈会现场有1300多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在洽谈会会场外,学校为18家用人单位安排了笔试、面试考场。
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同志对滁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洽谈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希望学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滁州学院近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诸多措施,在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各种就业讲座、未来职业规划大赛,邀请创业精英和成功就业(创业)的校友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不断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并将大型就业市场与小型专场招聘有机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终审人:王诗根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