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促发展,开拓创新为育人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张玉虎访谈
记 者:张书记您好!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建工作采取了哪些主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张玉虎:信息学院党总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第一,抓班子,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一是倡导“团结、干事、廉洁、公正”的作风,坚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体和谐”的工作原则,形成了一个具有核心领导力的领导集体。二是坚持“四靠立身”的建设思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即:靠人品取得信任,靠工作展示能力,靠成绩赢得尊重,四靠作风培育院风。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按规定召开总支委员会,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议决。同时,每周一召开党政联席工作会议,很好地协调了党政的工作,增进了党政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党政合力。四是坚持党总支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学习,提升了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大局意识,也增强了谋事能力。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了信息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严格贯彻落实院部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不断提高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第二,带队伍,培育素质优良的骨干力量。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坚持双周三下午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了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二是加强支部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优化设置党支部,选好支部书记。目前有教工支部2个、学生支部3个。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做好组织发展。定期举办分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2期,培养了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转正师生党员100多人。三是注重典型引导,扩大辐射和影响。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四是重视师德建设,营造良好风尚。引导职工树立适应改革的新观念,树立“三育人”宗旨意识。
第三,建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规范运作。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理事;以情化人,以感情激人干事。制度是刚性的,注重的是事与物,带有强制性;情感是柔性的,注重的是心与情,带有亲和力,具有激励性,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刚柔相济,两者并行,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四,重创新,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一是党政互动,以党建引领发展。院党总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突出重点抓大事,主动把党务工作渗透到全院各项工作中去,与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一起奖惩,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提高了党务工作实效性。二是突出主题,以活动营造环境。结合热点及学校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丰富党内生活,开展党员特色活动。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集民智,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新路子。
一是充分调研,找准了制约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等一系列可行的、可操作的、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二是多方求证,明确了学科、专业定位。三是广泛问计,制定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四是抢抓机遇,借势而为,努力实现错位发展。做好双学位辅修的各项工作,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整合办学资源,有效盘活教师资源存量,把人多资源经营为人才优势。
由于党建工作扎实有效,统筹推进着学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学院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骄人业绩。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工会、关工委等工作均受到学校表彰,一批教职工获得“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青年教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五带头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质量工程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在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其中庞伟、马琳琳全国机器人比赛中获二等奖,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
记 者:未来几年,信息学院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呢?
张玉虎: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育人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力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全体党员的学习工作中,充分挖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把理论学习变为提高广大党员自身修养的强大武器,并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是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加强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以党建工作制度建设为抓手,带动学院各项工作进一步建章立制,理顺关系,科学管理,高效运行,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
四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加强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以就业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学生工作新路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