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个新闻报道,去年6月份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亲自为14对毕业生主持婚礼的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当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什么这个事件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呢?关键在于结婚的主角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结婚这种行为对于你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这节课,我们就从婚姻法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这是滁州学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郑爱龙一次上课的导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被
记者采访得知,原来郑爱龙不喜欢教师职业,花落无意,最终他不但走上了讲台,且还很快成为了学校思政教研部的骨干教师。
勤学立志,追求的脚步不停歇
郑爱龙是1995年考上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一开始他并不清楚教育学从事什么方向的工作,他觉得数学教育是当数学老师,语文教育是当语
糊里糊涂报考的专业,学习中却让郑爱龙渐渐的爱上了它。大学时他主修了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因为学的是师范专业,所以1999年大学毕业后很自然的选择了当教师,在滁州学院工作离家比较近,来应聘的时候双方也都很满意,就顺其自然的留在滁州学院工作了。
站在讲台上的他是那么的兴奋,他很庆幸自己当时的“糊里糊涂”,让他成为了一名教师。他觉得给学生上课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自己也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他说,现在学生了解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这也应了教学中的那个词——教学相长。郑爱龙觉得很多兴趣是需要培养,如果让他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师范专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从事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他觉得有时候给学生上课缺乏底气,一些细节的知识记不牢固,比如某项法律是哪年哪月哪日颁布的,法律原文怎么解释的,讲起来就不敢那么肯定了。有的学生求知欲非常强,问的问题比较深入,解答的时候他心里也会有些心慌。
郑爱龙决定继续深造,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等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去解释每一个细节问题的时候,再重新站在滁州学院的讲台上。
他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郑爱龙如愿考上的母校安徽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修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郑爱龙被评为副教授。学海无涯,追求的脚步不停歇,他希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和准备,争取评上“教授”职称。等评完职称,他想静下心来,然后读博深造。
教坛新秀,爱上教育人生
自2007年滁州学院实施年度教学质量考核以来,郑爱龙的考核结果年年均为优秀,并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滁州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他主要讲授《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
他认为课堂内容要吸引学生,一是要做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几乎都有电脑,而且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接触到的信息特别多。课堂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学生的上课兴趣会比较大。第二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集体讨论、提问问题等,这样学生学习会更有积极性。
郑爱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更偏向于法学,他的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每个阶段都有法学教育,现担任安徽省法学会民商法学会理事、滁州市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校外也给市中小学教师、校团办上教育教学法规相关课程。
郑爱龙认为有竞争才能推动进步,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有进取心。作为老师,要做到就是把一棵棵“小树苗”扶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大学生走向社会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加强自身纪律性建设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不在通过别人来接受教育,而是学会自主学习,进入社会把老师这个拐棍丢掉,自己独立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成功解决问题。
精专学术,用心打造精彩人生
教学之余,郑爱龙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自然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来之不易的。要写文章首先要先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查阅的资料的多了,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从事教学以来,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滁州学院校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教科研课题多项。在《科学社会主义》、《教育与职业》等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曾获安徽省课件制作比赛三等奖,2次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次获得教学成果奖,还获得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这些成果是对他工作的肯定。郑爱龙说,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当下,脚踏实地,认真做好科研工作,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在今年学校迎来教学评估的重要阶段,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做好自己教学工作,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强调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郑爱龙对现在的大学生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要明确目标,不要迷恋于一些花哨的东西,掌握切实的能力。第二是大学生一定要适应大学环境,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是相当大的。第三是学习方法要得当,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第四是关注社会的发展,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明确就业方向。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