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滁州学院校友孟莉莉:百余个留守孩子的"妈妈"

文章作者:本网综合发布时间:2013-05-22浏览:984

426,在安徽省人社厅举办的“机关大课堂”活动中,作为全省60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中选拔出的3名省级优秀大学生之一,淮北市王店小学教师孟莉莉讲述着自己在农村学校支教的工作经历,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孟莉莉是滁州学院文学院语文教育专业2008届毕业生,工作五年来,她用爱呵护着百余名留守儿童,用爱坚持着自己的执教之路。

 

爱,让她关注他们

 1988年出生的孟莉莉,是个活泼的城市女孩。20099月,她响应国务院“三支一扶”号召,走向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东王村王店小学的讲台,主动承担起学校130多名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管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王店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偏远农村学校,学校教学、生活设施简陋,留守儿童多。

从繁华的城市到简陋的乡村,孟莉莉没有太多的不适应,很快进入了角色,开始用关爱的目光来打量这群农村孩子。孟莉莉发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心灵脆弱,甚至有些自卑,不善与人沟通,有的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要想让他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就要打开他们的心扉。

孟莉莉主动接触这些孩子,与他们聊天,带他们做游戏,并到家中看望,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用爱心、耐心呵护孩子们成长。

 

爱,让她吹响“爱心集结号”

由于离家较远,孟莉莉在学校有一间宿舍,那里成了她和留守学生们的快乐家园。中午没事,她就会留下几名孩子,帮助他们补习功课,或者与他们聊天谈心。一次次接触、一次次家访,孩子们与这位城里来的女教师有了越来越多的话题。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他们总会找孟莉莉倾诉。

孟莉莉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她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专门对校内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并建立了档案。学校还腾出4间办公用房,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

2010年,孟莉莉与淮北人论坛“爱心集结号”联系,请爱心网友到王店小学和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实地走访。从此,“爱心集结号”与王店小学结成了帮扶对子,多次组织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孟莉莉又通过“爱心集结号”与市消防支队取得联系,消防官兵对学校的贫困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并邀请孩子们参观警营,开拓视野。


爱,让她倾听他们知心话

今年55日,孟莉莉与相恋的男友结为夫妻。本该在家享受婚假,而她却在新婚后的第四天一大早,准时到校上课,“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我放心不下这群孩子!”3天没见到老师了,孩子们一窝蜂地拥上前,把她搂得紧紧的。

“这群孩子和我老公的关系处得也非常好。我俩还在谈恋爱时,每当周末,我都要在学校里陪着孩子们,没有时间陪他。每次他都会主动要求来学校,和我一起照顾孩子们。顽皮的孩子见到他,有的还会跳到他的背上,要他背自己一会,撒会娇。”孟莉莉说,因为自己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生们身上,对自己的另一半多少有一些歉意,也心存感激。

“已经升到初中的学生,大多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每当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总会打电话给我,因为我是他们最信赖的朋友。”孟莉莉说。

在孟莉莉教的第一届学生中,小亮(化名)显得非常特殊。因父亲去世,他的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孟莉莉经常找他谈心,教育和开导他:要想有出息,必须好好学习。

毕业时,小亮亲手画了一幅画向孟莉莉表达感激之情,让孟莉莉至今记忆犹新。小亮上中学后,孟莉莉每年都会去看他四五次,送去一些生活用品,与他聊会天。最近,孟莉莉又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一同去看望、帮助小亮。

对于王店小学的留守学生来说,到老师家里吃饭或是住上几天是常有的事。节假日,孟莉莉经常把孩子们带回家,给他们做些好吃的,带着他们逛公园、到市区开开眼界。

“还有和父母吵架的孩子,离开家后每次都打电话给我,到我的住处,一起吃饭、聊天。

之后,我都安全地把他们送回家。”孟莉莉说,虽说是师生关系,但他们真心把自己当“妈妈”。

别人都说当老师累,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老师。而“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这是我的梦想,从未改变过。”孟莉莉说,“来到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过得非常开心、充实。”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