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滁州学院申报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立项建设,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科研到账经费1200万元,学科建设等工作也取得进展,并于2015年1月6日成功召开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
一、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成功召开
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次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表彰了我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滁州市委书记李明出席会议并代表滁州市委、市政府表态,全方位支持滁州学院,争取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能早日实现,并在会上签订了《滁州市人民政府、滁州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教育厅、科技厅领导出席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
大会明确了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科技工作对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滁州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科技工作开展。升本以来,特别是第一次科技工作大会以来,学校在科研氛围的营造,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项目层次和水平的提高,科技到账经费的增加,科研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科技工作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基础较弱、科研总量较小、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意识尚待增强。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工作的开展,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对学校发展的支撑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滁州学院党委行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就科技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二、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数量质量不断提升
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4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立项项目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共立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66项,其中二类项目4项,三类项目38项,四类项目24项。科研到账经费1200.4万。其中,纵向项目到账经费414.8万元,横向项目到账经费785.6万元。2014年全校发共表学术论文437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60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教材31部,其中,专著1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9部。重视专利申请,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支持力度。重视和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与报奖工作,提高成果转化率,发挥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校共取得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73项国家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滁州学院2项科研成果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成果转让1项。
三、改革科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注重科研管理,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激励奖惩机制。以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等文件为依据,正在制修订《滁州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滁州学院院(部)科技工作年度考核办法》、《滁州学院科技突出贡献奖评选办法》等文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分类评价体系,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
四、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学校申报的“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得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学校十分重视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校领导多次带队赴南京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调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筹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2014年立项建设“安徽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江淮分水岭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征集并发布“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选题,完成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启动并开展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工作。
(二)学科建设。2014年学校出台了《滁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我校邀请省内专家论证重点学科建设,评审并遴选出2个校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商管理);继续支持首批立项的3个校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2重点建设学科(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继续进行学科建设。
(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滁州健颐园蜂业有限公司共建的“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的“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滁州市智能升降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市冰箱凹模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市蜂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市农产品活性成份提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滁州市家电用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工程中心被认定为滁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科研机构组建。学校启动了校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和工程中心)申报工作,遴选出滁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中心、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国情与区域环境研究所、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6个校级科研机构。
(五)团体组织建设。2014年5月21日,学校成立滁州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为省社科联的成员。2014年10月31日,成立滁州学院科学技术协会,成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成员。滁州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协是学校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群众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将成为学校开展科技工作、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力量。
五、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滁州学院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滁州学院按照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肥工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及会议纪要精神,积极融入滁州、服务滁州,并与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深度交流合作。合作成立了滁州市食品加工研究,南京国图信息公司在滁州学院建立工程研发基地。利用寒暑假期间推进“百名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 组织教授专家赴来安县等江淮分水岭地区考察,深入定远盐化工园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巩固深化与全椒县、琅琊区、南谯区科技合作,积极拓展天长市、定远县盐化产业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人才等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2014年,滁州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和横向服务社会项目61项,到账经费769.45万元。
滁州市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成为滁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的滁州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生物与食品学院分别于2014年4月、5月对滁州市琅琊路小学和滁州市第二小学的近百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开放。随着科普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科普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科普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科普活动的开展将推动滁州市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有利于提高市民科学素质,扩大滁州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优化校园学术环境
项目评审公开、公正,各类课题和奖励申报、结题程序网上公开;所有科研制度网上公开。按照《滁州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滁州学院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科技处和财务处对所有立项项目按照经费预算进行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开支;科技处协助监审处、财务处完成对2项纵向课题的审计工作,重视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2014年,学校举办学术讲座100多场(次),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50多场(次),科研学术氛围浓厚。
2015年深入开展“科技工作推动年”活动
2015年,科技处将以“科技工作推进年”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面提升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重点学科建设
1、2015年对5个校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后续建设经费,遴选申报省级重点学科1个。
2、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推进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进程,继续做好与安徽工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做好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
3、总结评价“十二五”学科建设工作,编制“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二、科研团队培育
在现有人才团队基础上,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方案建设目标,遴选1-2个实践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较强的校级科研团队进行培育建设。建设周期三年,对考核优秀的校级科研团队给予新一轮的支持,推荐申报省级科研团队。
三、创新平台建设
1、继续开展校级科研机构的遴选工作,对2014年遴选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年度考核,根据科技工作业绩遴选2个校级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平台。
2、完善“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完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的快速集成、建库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地理信息深度挖掘与综合应用技术研究,依托数字滁州建设,实现产业转化与示范应用,深化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产业技术团队,产出1-2项有带动和影响力的落地成果。
3、做好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做好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研究项目的遴选和培育工作,获批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6-10项市厅级科研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3-5次。
四、科研项目申报培育
1、加强对2015年高级别项目申报的指导工作,提前启动2016年各类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召开项目申报动员暨培训会。项目申请人应明确研究方向,提前撰写申报书,不受限项的教授和博士原则上要申报一个课题,学校聘请国家基金评审专家对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各院(部)应积极主动邀请同行专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申报书进行专项辅导,高质量完成申报书的撰写工作。
2、2015年校级科研立项资助一般项目20项、规划项目约50项和培育项目约20项,加强各类项目过程跟踪管理和科研目标考核。
3、做好省市重大项目规划与设计,积极承担地方科技计划项目,遴选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3-5个进行培育,开展项目预研。
五、科研到账经费计划
1、2015年科研经费达到1600万元,其中产学研到账经费不低于50%。
2、学校依据各院(部)师资队伍构成情况及已有的研究基础计算提出院(部)科研经费任务指标,进行科研目标管理。
六、标志性成果计划
加强优势领域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催生有一定影响的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发表二类以上期刊论文100篇以上,出版专著2-3部、国家级授权专利30项以上,力争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有所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质量、数量持续提升、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突破。
七、提升服务能力计划
1、深化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市政府三方合作;继续推进与全椒县、琅琊区、明光市的战略合作,争取再和定远县等1-2个县(区)人民政府开展全面合作。
2、学校举办与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对接会2次以上,印发第二期《滁州学院科技服务能力手册》;各院(部)围绕自身学科优势,主办2次以上产学研项目专场对接会。
3、各院(部)成立二级科研机构和产学研中心,面向行业产业形成至少1个稳定的合作基地。
4、以科技服务专家团形式,继续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其中学校分批组织教授和博士等深入滁州市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发展现状,获悉第一手技术信息,为企业提供现场咨询、意向洽谈等活动,每学期开展1次以上;院(部)组织全体教授、博士、有关教师深入企业,汇聚力量,集中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各类专题性合作洽谈活动,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落实合作项目应不少于教授和博士总数的1/4。
八、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1、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巡展”、开展专题报告会、征集科研促进教学典型案例等多种形式,展示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加强科技处网站建设,及时发布科研信息。
2、邀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知名高水平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报告、讲座等,主导追踪学科前沿和研究动态,构建多学科交流互动平台,形成学校品牌,其中学校开展6次以上,各院(部)开展不少于5次。争取承办1-2次全国性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会议。
3、各院(部)组织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员、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及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人每学期主办一次全校范围或院(部)内的学术讲座,加强科研交流,活跃院(部)学术氛围;同时,结合地方和企业需求,将讲座办到企业、办到地方,扩大讲座的影响力。
4、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各院(部)每学期安排教师比例不少于10%;有计划选派5-10名优秀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5、邀请省市知识产权局专家、发明专利工作突出的企业研发人员及资质良好的专利代理机构,来校举办3-5场发明专利申报辅导会。
九、加大学生参与科研力度
1、继续做好现有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推进、验收工作和2015年申报项目的培育工作。
2、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各类全国性正规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做好前期培育和遴选工作,扩大学生参与面,各院(部)年均学生参与率应达30%以上。
3、鼓励有科研经费和项目的教师,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生(特别是大二、大三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
终审人:宣传部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