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个世界的冰冷、僵硬和鄙陋,依然勇敢地去面对,努力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11月17日,“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评委杨庆祥做客滁州学院,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和读书感悟为蔚园学子讲述了《为什么阅读文学》的专题讲座。
杨庆祥,80后,青年评论家、诗人,2015年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是该奖设立以来最年轻评委。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00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出版有《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分裂的想象》、《现场的角力》、《80后,怎么办?》等著作。曾获《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人民文学年度诗歌新锐奖、第二届《十月》青年作家奖等奖项。
“不学诗,无以言”,杨庆祥从中国古代名言出发,阐明了阅读与参与、阅读与禁忌、阅读与性的关系,强调多学、多表达是阅读的基础。他援引西方著名学者的观点,论述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心智活动、阅读与信念的关系,他认为好的阅读不是为了“利益”去读,而是为了“天性”,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找到与自己天性契合之处。
他还结合自己观察到的阅读缺失现象,总结了当代人对文化内在的忽视,指出了“内视”(依据内心对文学的审视思考)的必要性。
杨庆祥列举了多本著作,详细阐明了阅读的丰富性,强调人一定不能忘记阅读的“信”,任何阅读到最后其实都是在阅读自己,当自我完全铸就时,就不再需要阅读的方法了,“因为本身就是一个会照亮他人的发光体。”
杨庆祥为同学们推荐了《不朽》、《2666》等书单。他说,“我们不仅要学会读和写,更要学会像读和写的那样去做。”
杨庆祥的讲座在“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什么”三个方面都给同学们带来很大启迪。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与他进行了十分钟的对话,就“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西方文学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品格差异”、“中西方科幻文学的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杨庆祥从专业角度一一给予回答。
当日下午,杨庆祥还给该校文学院师生介绍了“茅盾文学奖”及评审过程,点评了该奖历届获奖作品。
终审人:张晶晶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