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部):
为了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实现科技面向地方、面向课题攻关的目标,培育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校启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的遴选和培育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要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明确的服务对象,主要成员研究方向相近;
(二)团队负责人一般应具有正高职称,骨干成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人员3名以上;
(三)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已承担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具备承担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具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和发展规划。
二、组建程序
2015年科技创新团队申报名额为1-2个,院(部)根据基本条件组织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部)组建创新团队,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的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会议答辩评审,在此基础上形成建议资助方案。
校学术委员会对专家提出的建议支持方案进行审核,经公示一周无异议后正式公布获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原则上从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中推荐。
三、经费管理
2015年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经费为20-30万元/年,主要用于团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经费一次核定,分年度安排,资助期限为三年。
创新团队要严格执行现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经费使用实行团队负责人负责制,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团队建设经费开支范围参照校内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并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绩效管理
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3年,建设绩效如下:
(一)每年至少申报2项以上国家级项目,建设周期内平均2年至少获得立项1项。
(二)每年至少申报2项以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周期内平均每年至少获得立项1项。
(三)承担横向课题,工科、理科和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每年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分别为80万元、60万元和40万元以上;
(四)理工科创新团队每年至少发表2篇本研究领域的SCI、EI期刊学术论文,或发表1篇本研究领域的SCI、EI期刊学术论文并申请2项发明专利(或转让成果1项,或产品设计1项);人文社科团队每年至少发表本研究领域二类以上期刊学术论文1篇。
创新团队应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资助期内至少主办或承办一次省级及以上学术研讨会。
创新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审核创新团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和绩效自评报告,检查团队建设工作进展。
创新团队每年向科技处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和绩效自评报告,学校将对创新团队建设绩效开展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继续资助、停止资助或取消创新团队称号的依据。创新团队采用滚动建设的方式,对达到绩效考核目标的给予继续支持,连续2年评估没有达到绩效要求的,将取消创新团队称号。同时根据绩效评估和团队建设工作情况评定优秀创新团队。
获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应按照《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书》的有关承诺,支持和组织团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团队负责人应按年度填写《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并于当年12月31日前报科研处,校学术委员会审核。
创新团队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均应标注,中文标注为:“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Chuzhou University.
创新团队负责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创新团队负责人所在院(部)应及时向学校提交调整的书面报告,经审查后由校学术委员会决定是否继续实施资助。
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学校组织专家成立考核小组,采取适当方式重点对资助团队的标志性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对创新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创新氛围好的创新团队可建议继续给予新一轮的支持。
五、其他事项
请各院(部)在2015年12月14日前将《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申请书》一式两份签字盖章后报送科技处,电子稿发送科技处邮箱:keyanchu88@163.com。
联系人:杨玭 3512330
特此通知。
科技处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终审人: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