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至9日,滁州学院召开了2015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会议聚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回顾总结了2015年教学工作,对2016年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该校党委书记庆承松,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党委副书记张勇,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曦、郑朝贵、吴开华出席会议。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院(部)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院长助理)、系(室)主任、教学科研秘书、教务员,教授、博士代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许志才在会上作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报告。他指出,2015年是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以深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统领,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来,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教学条件建设与资源利用得到加强,招生就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许志才说,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奋战在教学和管理一线的全体教师、管理服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2016年教学工作,许志才指出,2016年是制订和实施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也进入中期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任务为统领,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条件资源和政策措施为保障,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除教学常规工作外,学校将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应用性品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生指导与服务。
许志才在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他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一是要深入推进“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多样发展”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涵育的有效融合;二是要建立“专业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支持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许志才强调,一是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三是要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四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五是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六是要强化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工作;七是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八是要改进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九是要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十是要完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会上,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朝贵作了《滁州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滁州学院专业人才培养通用标准》《滁州学院关于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说明。
该校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院长王春教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桂林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史贤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信息科技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各自的做法,以及对于做好学校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意见。
与会人员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围绕许志才校长的报告以及提交征求意见的三个重要材料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庆承松作了总结讲话,就扎实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庆承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方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顺应世界大势所趋、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面临的核心任务是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要求是“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于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和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在新一轮高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庆承松强调,党委决定将2016确定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年”,各单位和全校师生员工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党委、行政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学校更加突出位置的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担起肩负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自觉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同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要找准问题、精准发力。庆承松指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期和基础。从学校自身来说,既面临高等教育和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存在多头管理,统筹协调不够,未形成合力;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条件保障不足,实践平台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够,创新创业还是少数人的行为,大家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等等。这些是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要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切实加以解决。
三要突出重点,推进落实。庆承松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全员参与、形成合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配合,更需要院(部)的引导、组织和运作。各院(部)要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要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来,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合作。学工队伍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和工作方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指导能力。院(部)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二是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融合。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把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有机融合,更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通过参加岗前培训、课程轮训、课程研修、挂职锻炼等途径,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是要加强资源条件建设。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建立校内学科竞赛体系,落实“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五是要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院(部)目标管理,加强考核,从考核和分配上认可学院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的付出和业绩贡献。
庆承松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要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认真实践,按照争当“四个自觉”模范的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高标准、严要求,推动“三严三实”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贯彻执行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增强责任担当,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树立好作风,增强执行力,狠抓工作任务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终审人:郝德新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