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6日,在安徽省教育厅指导和支持下,依托中国青年报媒体资源、腾讯QQ校园号平台和滁州学院新媒体运营经验,滁州学院联合中国青年报社、腾讯公司共同举办了“互联网+教育”高校新媒体建设研讨会,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校园舆论思想阵地和载体建设,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滁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党委副书记张勇,安徽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主任郑振,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共青团新闻中心主任黄勇,中国青年报新媒体运营部副主任李丽,腾讯公司社交网络事业群高级总监、QQ智慧校园项目负责人张馨文,腾讯QQ智慧校园项目总监邵馨苇等领导出席会议。省教育厅、中国青年报社、腾讯公司及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山西、西安及安徽等省市50余所高校的100余名嘉宾代表参加会议。张勇主持开幕式。
许志才、李丽、张馨文、郑振开幕式上分别致辞。李丽、黄勇及腾讯公司QQ智慧校园产品经理李龙飞、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鲍丽娟、滁州学院新闻中心主任郑晓华分别作了有关新媒体工作、QQ校园号建设的报告。会后,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亲切会见了教育厅、中国青年报及腾讯公司领导嘉宾。
许志才在开幕式上致辞,向省教育厅、中国青年报和腾讯公司对滁州学院的厚爱与支持表示感谢。他详细介绍了滁州及滁州学院近年来的转型改革发展,介绍了滁州学院信息化及新媒体建设取得的成果。他说,滁州学院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重视提升互联网思维,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持,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文化重要内容加以推进,把“信息化办学”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把网络新媒体作为“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016年,滁州学院获得腾讯“最具影响力校园号排行榜冠军”,成为全国唯一获得重要奖项大满贯高校。许志才认为离不开腾讯公司、中国青年报社领导和专家的鼓励与支持,离不开省教育厅的关爱和指导。许志才指出,虽然在信息化及新媒体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看到还与全国全省重点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勉励滁州学院新媒体团队继续努力,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和支持,希望与会领导及专家给予指导,希望通过此次交流研讨会能够加强各高校新媒体工作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共同进步。
李丽对滁州学院新媒体建设尤其腾讯QQ校园号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介绍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转型发展状况。她指出,新媒体对青年人的影响日益重要,要不断推进校园媒体向移动客户端转型。李丽还从新传播生态的特点、微博VS微信和新媒体内容的实操技巧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利用微博、微信和QQ智慧校园进行更好的分类化传播及如何更好的把握速度、深度、温度和维度。
张馨文在致辞中分析了当下青年新媒体媒介使用和信息接触变化,介绍了QQ智慧校园推出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量,表示QQ智慧校园的推出将逐步实现学校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腾讯公司将为校园媒体向移动端转型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技术。她说,基于滁州学院QQ校园号运营取得的成绩,腾讯公司非常重视此次研讨会,希望在与滁州学院深度交流中,摸索出一条能为其高校可以借鉴的QQ校园号运营道路,提供新媒体运营和团队管理的经验。
郑振在讲话中说,在当前全国高校聚力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刻,滁州学院组织召开此次研讨会,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他分析了当前媒介环境变化和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总机了安徽省高校新媒体建设取得的成绩,赞扬并肯定了滁州学院新媒体建设在全国全省高校作出的先行探索。他认为,新媒体大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他对高校创新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
黄勇与与会嘉宾解读了新媒体与青年的关系,认为对待新媒体要有拥抱、欣赏的态度,努力去泡沫化,满足和回应青年学生的前沿需求,回应当下青年学生最大的困惑,满足青年做公益需求,解决青年学生“心结”,精心发现和选择榜样,下大力气宣传传播榜样,在对质疑的回应中树立榜样。
李龙飞介绍了QQ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腾讯QQ结合自身积累的通讯能力与支付能力、整合多平台产品体系并专注投入于校园教务与生活服务中,以QQ为提供资讯和服务的移动载体,为各大高校提供“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平台。截至目前,已近千所高校1300万大学生通过QQ智慧校园获取资讯,QQ智慧校园因此成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校园信息化与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鲍丽娟围绕网络文化工作机制、新媒体平台和内容建设、新媒体工作思考与探索三个方面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网络文化和新媒体建设情况。
郑晓华与全国50余所高校分享了运营QQ校园号的实践与思考。他说,滁州学院开通运营QQ校园号是为了保持对新兴媒介形态的把握,是学生铁粉天然的粘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命感的推动,是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他认为,QQ校园号是符合并能满足当下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及信息接受的新兴平台,可以依此平台为基础,打造成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信息服务机制,打造24小时校园虚拟学习生活圈,探索“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习生活化,尤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
与会领导和嘉宾还开展了论坛交流,围绕着新媒体建设、QQ校园号运营、校媒转型与发展、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主体展开了热烈讨论。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