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本科教学巡礼•改革发展成果展】(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增强社会服务水平

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17-12-10浏览:1369

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和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逐步明晰“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确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制定《滁州学院“十三五”科技工作规划》,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营造科学研究的浓郁氛围和良好环境,大力加强科技工作,学校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项目渠道不断拓宽,立项层次不断提高,数量和经费不断攀升。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国家星火计划引导类项目1项;省级高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项目等市厅级科研课题329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9项,发明专利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5项成果通过省科技主管部门鉴定;3项国家发明专利得到转化。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3篇,其中被SCI、SSCI、EI收录263篇。科研到账经费6087.77万元,科技到账经费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强平台建设。学校遴选了5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建设学科。“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获得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立项。获批“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该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地理学”学科入选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B类奖补资金项目,是省内仅有的两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入选项目之一。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建并获批了“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滁州市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与中国家电研究院共建“创新设计联合实验室”,成立了安徽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产品与应用软件研发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加强欧阳修研究中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搭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框架。地理信息集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一批兼有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实验室相继建成,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

地理学获得安徽省一流学科(B类)奖补资金项目经费资助

学校成立“超大规模三维测量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

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途径,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带动产学研合作,争取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学校先后与滁州市、全椒县、琅琊区、明光市、南谯区、金寨县、凤阳县等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9月,学校加入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2015年与滁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与地方政府和知名高校全面合作的空间。2014年以来,学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65项,到账经费3776.8万元。  

2013年至2016年,我校与滁州地方合作项目领域主要是传统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新兴产业“智能家电”、“新型化工”、“文化、创意、旅游”。另外,为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服务与合作的项目所占比重也较大。从签约数量与到账经费角度考察,我校各年度与滁州市签约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到账经费占当年度横向项目总经费的比重连年增加,与滁州市合作的紧密程度逐步加深。  

  

科技人才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我校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进企业,以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为滁州市地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目前,学校共选派安徽省、滁州市科技特派员22人,滁州市“百名科技专家助力百家企业”专家15人,赴滁州市地方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人员356人,面向滁州市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研发,提供科技服务。为滁州市职工创新创业培训、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  

李虎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研环境建设得到改善

学校2012年以来,相继制(修)订了《滁州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绩效支出管理细则》《滁州学院纵向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滁州学院横向项目经费及管理办法》《滁州学院鼓励在职教职工、在校学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滁州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滁州学院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了科研管理和科研服务的规范性,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加强科研管理的同时,学校不断加大科研条件的软硬件建设。加强科技文献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方便师生开展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

2015年学校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

五年来,学校通过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团队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4年学校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17年地理学入选国内一流学科B类奖补资金项目,以及“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彰显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

   专家论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依靠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自身的综合优势,实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统筹发展,促进科研产出与人才汇聚的融合并进,闯出一条具有滁州学院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终审人:吴文杰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