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转型奋进的五年】(一)构筑皖东人才高地,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文章作者:新闻中心统稿发布时间:2018-06-08浏览:1746

编者按过去的五年,对于蔚园人而言,是转型奋进的五年,也是全面拓展提升的五年。这五年,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些重点领域和方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迈上了“上水平”发展新阶段,在安徽高教事业中展示了“滁州学院特色”。回顾五年来各项工作的“成绩单”,一组组有力的数据、一个个崭新的变化,展示着滁州学院的自信,传递着建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决心和勇气。为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我们特推出“转型奋进的五年”专题,系统总结五年来学校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今天推出第一篇——


5月28日,我校陈冬花教授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式,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基于对科学技术的突出贡献,陈冬花作为全国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这次活动。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80后遥感观测领域专家,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是我校近年来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近五年来,我校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构筑人才高地,优化人才结构,释放人才活力,教师队伍规模逐步扩大,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引擎”。

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底,我校专任教师661人,总体数量偏少,培养应用型人才急需的教师缺口较大。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0人,较2012年上涨30.1%,净增199人,基本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为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召开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 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2012年底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教授等正高职称3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133人,具有博士学位72人,硕士427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2.5%。按照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突出、两个加强、三个推进”战略部署,近五年来,学校坚持“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经过几年努力,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教授等正高职称8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230人;具有博士学位253人(含在读85人),硕士62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6.5%。队伍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增长了11.6%,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增长了8.6%,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下降了16%。队伍结构的改善有效支撑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对比一览表

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

2012年学校仅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柔性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人(一类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二类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师资力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

  

我校陈冬花教授应邀参加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及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

高水平团队建设成效明显

2012年底学校仅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研团队、人才团队尚未形成,校级教学、科研及人才团队建设刚刚起步。党代会以后,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探索团队建设机制,,促进学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学校先后成功引进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团队1个,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个,市“221”产业创新团队3个,遴选校级科技创新重点团队3个。与2012年相比,省级科研团队、人才团队不断取得突破,对学科、平台建设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2016年学校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地理学”学科获批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B 类奖补资金项目,“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类引才平台,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等在学校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

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学校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制订博士化工程实施办法,修订青年教师读博培养政策,放宽考博工作年限要求,允许三年全脱产学习;对非定向协议培养博士,准予调离人事档案,并给予一定额度的读博资助金,取得学位返校后一次性补发读博期间工资待遇。2015年实施以来,已培养在读博士60余人,激发了青年教师读博积极性,教师队伍博士比例逐年攀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出台青年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实施办法 鼓励青年教师提升水平 

实施 “双百”“双证”“青蓝”计划

制订教师挂职锻炼工作暂行规定以及考核与管理办法,构建资助教师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体系。2015年正式启动实施 “双百”“双证”“青蓝”计划,并纳入年度教师教育培训范围。几年来,每年组织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选聘百名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支持教师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320人次;先后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467人次,其中完成挂职锻炼任务,并参加学校集中考核取得合格以上等次共计358人。 

  学校连续多年组织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

开展“双能型”教师认定与考核

制订和完善“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树立转型培养导向,明确“双能型”资格条件、职责任务及考核要求等,大力提升教师“双能”素质。近几年,学校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双能型”教师的认定与考核工作,累计认定“双能型”教师402人,考核了聘期届满的“双能型”教师261人,切实推动教师向应用型转变。

学校举办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教学研讨会

推进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出台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与安徽猎豹汽车有限公司、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社会实践基地35个。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途径,搭建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平台,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师资,提升教师实践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  

学校举行以“增强专业实践技能 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为主题的教师实践技能大赛 

开展校内职称聘任改革

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从2011年开始开展校内待遇评定,2014 年建立校内职称聘任制度,设置校内岗位,坚持标准条件,规范评聘程序,评聘校内副高、中级职称,累计聘任校内副教授等副高74人、校内讲师等中职185人,妥善化解了岗位紧缺与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保护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17年学校获批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和教师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权,职称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    

我校成功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建立柔性引进人才机制

突破传统刚性引才思维束缚,制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行业企业高端人才办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校服务,加强聘约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绩效考核。截至目前,累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6人,其中一类人才1人、二类人才1人、三类人才11人;正高23人,博士18人。这些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对学科专业建设、青年教师培养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积极推进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落实特殊岗位津贴、教研(科研)奖励等制度,努力探索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的内部工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激励功能。同时,对二级单位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绩效考评,目标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通过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破除“平均主义”的分配弊端,有效鼓励大家“多干事、干好事”,切实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终审人:张晶晶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