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音乐学院全体师生不忘初心,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五年来,音乐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等活动,并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党总支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营造良好的学院政治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承担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担当。注意积极推进学院党的全面建设,提升学院党的建设质量,切实增强总支的政治领导力,使总支更好地肩负起管党治党、推动教学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确保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校党委的决定,确保学院在党的领导下扎实提升办学质量,确保学院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状态。音乐学院先后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音乐学院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抓党建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教学硬软件充分开放利用。2014年,学校对音乐楼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现配备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如数码钢琴教室、音乐欣赏室、视唱练耳教室、合唱排练室、民乐排练室、MIDI音乐教室、录音室、舞蹈房等。钢琴100余台,有较为齐全的民乐乐器、西洋乐器以及演出服装。
在专业教学特点基础上,学院建设了网站,用于发布相关的教学信息。学院按年级建立了教师QQ群,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师建立了课程QQ群,便于课下对学生进行灵活指导。班级建立了QQ群,辅导员博客等,受到学生青睐。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课程资源不断优化。学院课程体系呈模块化分布,分为通识模块、专业模块与综合模块三类,通识模块有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专业模块有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综合模块有基础实践课、提高实践课、拓展学习课,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文化宣传与社会培训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公共基础课有18门,专业基础课28门,专业选修课50门,实践课程17门。学院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构建科学化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形成了以6门优质课程为龙头,其余专业课程均为合格的课程结构体系。
教学改革初见成效。音乐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在我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指导方针下,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大力实施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整合课程,强化多能,强调特色,突出应用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努力培养出思想敏锐、知识丰富、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学院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整合了中国音乐史和中国音乐欣赏,外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欣赏,和声与作曲等课程,开设了凤阳花鼓、黄梅戏、安徽花鼓灯等特色课程。增设选修课课程,丰富了课程的门类,拓宽课程的知识领域,给学生在学习上提供更大选择性和自由度,以有利于学院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办学更有个性和特色。在教材选用方面,学院通过交流、学习、研讨,积极更新教材。在担任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以来,一方面使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试点教材,一方面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教材,以适应新形势新需要,学院教师出版自编自创教材8本。
音乐学院教师编著的部分教材
此外,学院还积极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1+2+X”的授课模式;完善了艺术实践管理机制,构建了专业课教学与艺术实践相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完善了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实践、艺术实践周、五项基本功比赛、毕业音乐会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纳入学分管理系统。
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交流音乐会
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五年来师生在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省、市级以上各种奖励50多项。音乐学院声乐教师杨尚翡获得意大利“TUSCIA”国际声乐大赛三等奖,全国首届“金莺奖”声乐比赛优秀奖;音乐学院理论教师王小伟获得2013年全国理论作曲作品评比二等奖;在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安徽省第十届艺术节比赛中,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道琳、舞蹈教师丁思文获得编导奖二项、表演奖一项;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周子翔、杨尚翡两位教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青春、理想”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自创话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声乐教师庄虹子、杨尚翡、索小玉分别举办了由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周子翔老师荣获首届英伦国际音乐节(英国·卡迪夫)声乐大赛成人A组美声独唱金奖;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珠江恺撒堡”杯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音乐学院学生于露、方秋芬、金诗、江启国、张雪蓉获得个人全能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团体三等奖一项,音乐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音乐学院学生马建、邹庆、吴建等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剧《忠魂》获得三等奖;在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青春、理想”安徽省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自创话剧比赛中,音乐学院自创话剧《深山有宝》、《花鼓梦》获得专业组一等奖、二等奖;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全国钢琴比赛安徽赛区中,音乐学院学生获得联弹组铜奖、独奏组优秀奖,音乐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音乐学院师生共获得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四项;在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同铸复兴路 共圆中国梦”校园文艺活动中,音乐学院师生共获得一等奖六项、三等奖二项。
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音乐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院在强化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校外的合作办学,拓宽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2014年5月8日,滁州学院文科专业第一个校企合作班“百家筝鸣班”正式签署协议。目前,音乐学院已建立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有:百家筝鸣教育集团、滁州市琅琊博雅音乐艺术中心、武汉海群燕群文化有限公司、深圳市巴罗克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其分别签订了校外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协议书。目前,与学院合作共建的单位有:百家筝鸣教育集团滁州分校、滁州市琅琊博雅音乐艺术中心、武汉海群雁群文化有限公司、滁州永胜教育服务中心、天长市天歌琴行等多家校外实习基地。
滁州学院文科专业第一个校企合作班“百家筝鸣班”签约
实践教学不断推进。音乐学院音乐实验室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MIDI实验室、数码钢琴实验室与琴房实验室。实验室开设课程有:计算机音乐、即兴伴奏、音乐教学课件制作、数码钢琴、钢琴。其中MIDI实验室主要针对音乐学本科生开设计算机音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两门专业选修课。该实验室拥有15套学生实验教学系统和一套教师教学系统,以及2009年购置的一套录音系统。数码钢琴实验室开设有即兴伴奏与数码钢琴课程,拥有31台学生数码钢琴,其中学生30台,教师一台。琴房实验室开设钢琴、声乐课程。
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科研项目数量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过去的五年间,音乐学院着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科研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获批校级以上教科研项目44项,教师出版教材专著24部,发表论文102篇,申请专利27项,教师取得专业实践业绩24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奖82项,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52人次。
《凤阳花鼓全书》出版座谈会现场
强化办学特色,搭建实践与研究平台。开办特色课程《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滁州凤阳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享有“东方芭蕾”之美誉,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专业限选课,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掌握凤阳花鼓的舞蹈元素、组合和作品,因而掌握凤阳花鼓的技能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必备基本功。
音乐学院花鼓艺术亮相央视纪录片《花鼓纪》
央视纪录片《花鼓纪》中采访视频
以“凤阳花鼓”艺术团为龙头带动第二课堂建设。音乐学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作为特色课程精心打造,并成立了“凤阳花鼓”艺术团,聘请了“凤阳花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孙凤城为客座教授和艺术总监,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音乐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共赢谋发展”的理念,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不断增强主动为地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外演出服务力度,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花鼓艺术团自2010年获批国家教育部等部委共同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项目以来,先后分赴全省十几所高校公开演出,以及各类慰问演出活动已达百场。学院师生已连续参加五届中国农民歌会演出活动,充分展示了学院师生的艺术风采。学院积极投入军地建设,为军队驻滁单位举办了多场主题晚会。同时深入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各阶层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音乐学院“花鼓艺术团”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
音乐学院学生参与中国农歌会演出
搭建平台积极开展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学院聘请了凤阳花鼓唯一国家级传承人孙凤城为客座教授,2016年学院被授予凤阳花鼓安徽省及滁州市传习基地,三位老师被确定为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毕业生成为凤阳花鼓有力的实践与传播者,在专业团体、群文单位、中小学等广泛实践与传播凤阳花鼓。2014年学院成立了校级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凤阳花鼓的研究工作。
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挂牌成立
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挂牌成立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