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新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化工学院:坚持“四个聚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化工人才

文章作者:王余杰发布时间:2023-05-22浏览:987

近年来,化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不断丰富专业内涵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育人成效三丰收。

聚力学科专业优化,丰富专业内涵建设

学院落实“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滁州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对接光伏、半导体、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等滁州市八大产业。

学院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2023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C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校级特色专业。

学院扎实开展申硕建设工作,先后与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围绕学科发展现状和师资队伍特点,凝练出环境友好聚合物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催化技术与清洁能源、精细化工与绿色化工技术4个特色研究方向,为申报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夯实基础。

聚力校地深度合作,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017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0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63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32篇,申请国家专利66件,授权35件。签订横向合作项目22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达1785万元。5名博士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企业管理、研发和建设。

 

校企联合获批安徽省重大专项1项、市八大链增链补链项目3项。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马来西亚ADCO TECH 公司联合获批安徽省重点研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2022年,与滁州惠科光电公司联合获批安徽省液晶面板回收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聚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实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博士55人,占比76.4%;双能型教师49人,占比68%。3名教师获评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11名教师获评校“琅琊青年学者”。学院现有安徽省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各1人,1人在安徽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

学院注重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5名教师深入企业挂职科技副总,指导企业开展项目孵化、解决技术路径及研发新产品等,成效明显。制药系周海嫔博士围绕公司新品开发及工艺迭代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助力企业获得202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邵玉田博士成功为安徽华欣药用玻璃有限公司开发了“药用玻璃包装瓶内壁硅化”产品,得到兆科药业等大型药企认可,已形成市场销售,帮助企业获订单额达800万元。

聚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建立突出实验、设计、实践三条主线四年不断线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步探索出“三阶段四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化工基础教育、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三个阶段为重点,以“基础训练实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四个层次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50余项。

按照“专业化、科研化、精准化”三化建设,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科研导师制为抓手,精准指导。从考研宣传、动员,到学生报名、初试、复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指导,积极组织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培训讲座会、结对帮扶等主题活动,支持鼓励学生深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考研率均在30%左右,多人考入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85、211院校,大大提高了我校知名度。(稿源单位审核:骆宝明 责任编辑:陈沭文)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