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聚焦党代会·书记微访谈5】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才妹

文章作者:孙才妹发布时间:2023-07-11浏览:894

 党建赋能促发展 凝心聚力育匠才

——专访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才妹

记者:孙书记您好,请您介绍下过去五年来,学院党建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孙才妹: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新加强。党委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党政和谐、同频共振。获评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获批书记项目等校党建项目5项、校级“样板党支部”2个,与天长市高新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党组织结对共建。学生工作成绩突出,团委连续四年获批“滁州学院五四红旗团委”,获批“滁州市五四红旗团委”2次。学院考取硕士研究生547人,年平均考研升学率近20%,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内涵发展得到新提升。一是教学科研上台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科研项目51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发明专利42项,1个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项目。二是服务地方能力提升,累计横向经费到账约1541万元。三是师资结构优化,学院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6人,博士40人(含在读8人)。四是学生双创能力提升,获省级以上奖项575项。

记者:未来五年,学院党建事业发展有什么新的谋划?

孙才妹:未来五年,机电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以鼎新革故的锐气和时不我待的闯劲,进一步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机电学院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凝练学科方向。安徽省十大新兴战略产业、滁州市八大产业链等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以机械专硕申报为抓手,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智能传感技术、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复杂装备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智能故障诊断与运维技术等科研方向汇聚队伍,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科研布局。建立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机制,加强资源优化组合,深化科技副总模式依托成果转化分中心,利用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横向项目的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促进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重大战略问题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学院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将注重培养本土化师资力量,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学院将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人才计划项目、校企合作等。同时,学院将加大对优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人才的吸引力和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支持。

四是提升治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学院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加强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和规范性,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优化组织架构,学院将根据发展需要和管理要求,优化学院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构建清晰、高效的内部管理机构,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和职能的明晰化。加强师德建设,学院将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以保障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对外合作。持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教师互访、科研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通过开展联合培养、访问学者、学术研讨等活动,促进学院师资队伍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发展。

记者:过去五年来,学院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哪些突出亮点?

孙才妹:党建引领,助力事业发展。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好“两个议事规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把党的建设融入学院建设全过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党建引领带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教结合”的宗旨,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机电创新基地,构建校企联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学科竞赛和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有力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方向聚焦地方产业,人才培养聚焦地方需求”的理念,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模式,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人才培养,有效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互相促进,长足发展。(稿源单位审核:马报 责任编辑:张晶晶)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