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聚力“第一资源” 推深“人才强校” 赋能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文章作者:何翠屏 贾玉叶 贾亚彬 王慧娴 王莉发布时间:2023-07-12浏览:1458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对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以壮大建强队伍为基础,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深化激励评价为动力,锲而不舍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坚持方向引领,把牢“党管人才”原则

坚守“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牢牢掌握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统筹协调解决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制(修)订人事人才制度33项。二级学院不断健全人才工作组织,负责落实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将之作为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

有效运行机制。实行校、院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通过慰问走访、培训交流、座谈会、午餐会等,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教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考察”,严格教师资格认定,把好教师“入门关”。创优环境氛围,保障和支持教师职业发展。

强化督导联动。明晰校院两级工作职责,扩大二级学院引人、育人、用人自主权;加强督导调度,实行引才奖励,调动各方参与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性;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有序的人才工作“一盘棋”良好局面。

坚持师德为先,贯彻“第一标准”要求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完善制度机制,深化教育引导,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持续向好。

健全工作体系。加强师德建设委员会机构和队伍建设,细化部门和二级学院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学院具体落实、全员积极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出台实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构建有力有效的师德工作制度框架。

深化教育引领。制定学校《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教职工学习计划,推动师德教育常态化。举行入职宣誓为新教师上好“第一课”,办好“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演讲比赛,实行师德调研,不断丰富师德建设形式和载体。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40人,选树“中国好人”“安徽最美教师”等7人,组织“亮灯”、评选先进,隆重进行庆祝表彰。实行师德负面清单和典型案例通报,强化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立德施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严格师德评价。坚持日常教育监督与年度评议相结合,实行学生、同事、学校多维评价。注重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将之与晋职晋级、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挂钩,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筑牢师德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坚持引进为基,创新进贤聚才格局

近年来,学校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申硕”“更大”等重点任务,持续下大气力强化人才引进,实现人才队伍的量构“双提”。

优化人才政策。根据学校人才引进需求,结合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加强调查分析、研判比较,每年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突出学校优势、特色,彰显尊才爱才氛围,增强事业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保证人才引得进、引得好。

拓展方法路径。坚持“刚柔并举” “为我所用”,在加大编内全职人才引进的同时,通过商定目标任务,灵活运用年薪制、协议薪酬等方式开展柔性引才、短聘引才。近几年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择优选聘博士和工程师近70人;围绕学科、平台建设柔性引进教授、高工等31人,其中有院士等高水平人才10人;把握政策,主动外联,自海外引进人才21人。

提升服务保障。通过持续优化引进政策,保证工作投入,博士教师由2018年底的160人增加到340多人,博士比由17.5%提升至32%。做细做实“暖心工程”,近三年协办高层次人才“亭城英才卡” 300多人,安置人才家属工作、协调人才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100多人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安全感、归属感。

坚持能力为核,搭建教师发展阶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经过不懈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三段式”教师职业发展指导模式。

帮助“站上讲台”。做实岗前培训、丰富校本培训,组织新教师深入滁州企业园区考察学习,了解市情企情,增强归属和认同。组织微格训练营、“教学沙龙”,开展教科研方法指导,助力角色转换。近五年认定教师资格305人、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262人,吸纳新教师加入教学科研团队,助力明确发展定位,培育良好师德,领悟职责使命。

引导“站稳讲台”。编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划、计划,遴选教师访学、进修、培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实施“双百”、“青蓝”计划,分级认定“双能”教师182人,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挂职锻炼333人,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余项,引导教师增强应用服务能力,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发挥所长、服务社会。

激励“站好讲台”。制定实施教学基本规程、考核办法、督导条例等,持续强化教师教学中心地位意识。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大教学科研等成果奖励,激励教师各尽所能、立德树人。创设创先评优环境,选树先进典型,推荐获批省级以上人才项目86项,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坚持评价为要,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评价激励,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学校教师评价改革获评2021年安徽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坚守教书育人。教育引导全校教师践行初心使命,突出教书育人工作实绩,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工作中突出教育教学工作地位。实化教师参与一线学生工作的要求,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并明确课时任务。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实行申报职称单列计划、单独评审。 

突出质量导向。坚持破除“五唯”,注重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出台《新时代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意见》,构建并持续完善“1+N+n”职称评聘体系。五年来,累计评聘副高以上职称178人、中级职称326人。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实施“琅琊学者”奖励计划,首批选聘75人。加大优秀人才遴选培养,引培省级人才21人。

改革绩效分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优绩优酬,完善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完善绩效工资方案和综合考核奖励绩效分配等办法,出台实施专职辅导员和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分配办法。顺利完成教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入轨,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稿源单位审核:孔令十 责任编辑:张晶晶)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