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坚持守正创新 聚焦立德树人 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文章作者:丁尧 许家玉发布时间:2023-07-03浏览:145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校学工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学生中心工作理念,加强教育管理,深化就业创业,实施精准资助,开展心理教育,提升队伍素质,推动学生工作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健全工作体制。学校成立学生工作、就业工作、学生资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组织落实,构建了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指挥有力的工作格局。构建“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三支学工队伍,确保全员育人有教有导。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文明离校教育”两个关键节点,确保全过程育人有始有终。落实“思想引领+学风创建+帮困助学+心理疏导+就业发展”五大重点任务,确保全方位育人有力有效。

优化工作机制。践行“一线规则”,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常态化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及时帮助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定期举办“我与书记面对面”“我与校长有个约”主题活动,开学典礼领导为新生讲授思政第一课,毕业典礼领导为毕业生深情寄语,国庆中秋佳节领导看望学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

完善工作制度。贯彻执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围绕学生教育管理、学风建设、就业创业、心理健康、资助管理、奖励惩处工作考核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制修订30余个学生工作制度规定,保证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有章可循,有力推进了学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建设。

重视培根铸魂,筑牢学生精神家园

思政引领主题鲜明。以党的二十大召开、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校建校70周年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及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青春心向党”“校园重走长征路”“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员百人‘五讲’和学生百班‘五讲’”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校荣校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思政由“掌”入“心”。依托大学生易班开展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宪法学习宣传,组织实施“互联网+安全教育”,举办“易”见倾“新”迎新季、“易”路芳华毕业季主题活动。五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教育活动400余场,参与师生15余万人次。2021年学校获评安徽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2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易班指导老师”“优秀易班辅导员”。

新生启航夯实基础。推出“9+N”新生入学教育板块,以课程化、项目化的形式,在新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校情校史、安全法纪、文明修身、网络素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和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开好头起好步,为大学生涯打牢坚实基础。

坚持安全第一,守护学生健康平安

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面对突发疫情,学工人员沉入一线,带领学生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摸排学生健康状况,组织学生接种新冠疫苗,进行核酸检测,查验“两码一证”。制定疫情防控预案方案,组织学生错时错峰安全有序入学和离校。3年期间学生处牵头制定40余个预案方案,组织学生接种新冠疫苗42000余人次、核酸检测80余万人次,保障了校园疫情零状态。

加强日常安全教育管理。组织全校班级定期召开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注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谨防电信网络诈骗、不良网贷、传销、就业陷阱、反动宗教渗透等。定期开展学生公寓安全卫生专项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警校、银校合作,开展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设立班级思政委员,发挥大自委干部、心理委员、退役大学生作用,协助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创建优良学风,引导学生乐学勤学

加强学风建设管理。出台加强学风建设若干规定,落实评奖评优评先和违纪处分办法,实施校院两级学风督查,开展“学党史、见行动、促学风”主题教育活动,选树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统筹推进教育导学风、管理促学风、活动育学风、典型领学风,引导学生聚焦主责主业。

选树典型发挥作用。2018年以来,共评选国家奖学金148人、国家励志奖学金3006人次、校级奖学金21167人次,校级三好学生3518人次、优秀学生干部4313人次,优良学风班374个;评选733名省级优秀毕业生、1756名校级优秀毕业生。举办优秀事迹展、优秀学生报告会、召开学生表彰大会,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营造学习榜样、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落实就业优先,保障学生最大民生

提高站位多措并举。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把就业工作列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师生办实事”清单,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创新工作方式,举办“空中双选会”、就业指导“云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五年累计邀请11556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254236个就业岗位;开拓就业市场,新建实习就业基地近212个;开展专项行动,书记校长带头“访企拓岗促就业”,2022年以来共走访用人单位423家,新开拓就业岗位9649个;引导多元就业,五年来,3147名学生考取研究生,207余名毕业生应征入伍,184余名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帮扶重点群体,实施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及其他方面困难毕业生“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有就业意愿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目标。

充分就业彰显成效。2018年至今,毕业生毕业去向初次落实率均达90%以上,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留滁平均就业率20.96%,留皖平均就业率62.16%。2023届毕业生目前落实率为89.77%,均高于全省本科平均水平。2018年学校获批“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获批教育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并获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奖。近两年,按照上级要求,我校“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完成滁州、蚌埠、阜阳三地15所高校850名毕业生培训任务。

征兵工作亮点突出。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将大学生征兵工作抓紧抓实抓细,助力强军兴军、缓解就业压力、服务发展大局。2019以来,每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累计共有450余名大学生参军入伍,学校连续4年在安徽省高校征兵工作绩效考评中获“优秀”等次,并获评“安徽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滁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先进集体。2020年7月,在全省率先高标准建成“两站两服务平台”,服务大学生征兵和退役工作,受到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省军区、省教育厅、滁州市、滁州军分区充分肯定,先后3次被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专题报道,相关经验在全省高校征兵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交流展示。

关爱困难群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深化资助工作内涵,助力学生励志成才。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设立各类资助项目12项,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五年来,共为110049余人次发放各级各类奖助资金26983余万元。坚持“帮困”“励志”相结合,增强资助育人实效。近年来涌现一批励志好青年,如获评“滁州好人”的陈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的田浩等。

矢志心理健康教育,用心服务学生成长。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规范课程设置。构建“校-院-班-舍”四级工作网络,完善心理教育体系。开展“5·25”“10·25”品牌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持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五年来为学生提供个案咨询服务2100余人次,团体心理辅导2500余人次。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定期排查重点学生,及时干预突发情况。

提升能力素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加大培训力度。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浙江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开展合作,面向全体辅导员开展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综合与专题培训,五年累计参与958人次,拓展了工作视野,提升了素质能力。

建设交流平台。设立15个辅导员工作室,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宣讲团”“辅导员心理减压沙龙”等工作竞赛、交流、评选为依托,培育、选树、宣传典型工作案例,引领育人风尚,有效促进学工队伍之间的交流学习和能力提升。

打造过硬队伍。充实工作队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达到1:190。坚持“双线”晋升,拓宽辅导员发展空间。开展辅导员工作考核、“十佳”评选,组织辅导员参加省级比赛,参选省级先进个人。五年来,我校共有7人次分别获得安徽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精彩主题班会大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稿源单位审核:郝德新 责任编辑:张晶晶)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