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青春之强、青春之美,担当作为、奋勇争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书写青春华章。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全国第六、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涌现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最美大学生”“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先进典型实现零的突破,首批荣获“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共青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培根铸魂篇
聚焦思想引领,筑牢理想根基,广大青年“与党同心”的青春信仰更加坚定
领导各级团组织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引领团员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为青年培根铸魂。
强化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组织化推进团员青年政治理论学习,基层团支部每学年不少于6次集中学习,累计210万余人次团员青年参加“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面向团员和青年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基层团支部组织团员带动青年全覆盖开展学习。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累计培训校级学员1720人,推荐24名学生参加省“青马工程”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的青年学生骨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推动团干部上讲台讲党团课,组建大学生宣讲团,开展校内巡讲,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深化教育实践,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紧密结合重大节庆日,抓住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团100周年等重大契机,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学习党的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等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团员青年常态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党的光辉历程和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在新时代担当作为。
注重示范引领,用身边榜样力量激励青年。积极培养、选树、宣传青年先进典型,激发青春正能量,引导全校广大青年见贤思齐、锐意进取、奋发向上。近五年,1名团干部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2人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8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省最美大学生”“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先进典型实现零突破;47人次获“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安徽省高校学生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成为学生可学可比的身边榜样。
建强网络阵地,用优秀文化作品引领青年。创新思政育人新路径,拓展新媒体育人阵地,成立青年融媒体中心,占领青年网聚圈层。打造网络育人品牌,创办“蔚园理论之声”音频团课品牌,发布音频团课216期。拍摄“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快闪视频、“强国心声鸣九州”学生诵读视频等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得到学习强国、安徽教育网、安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小岗村的“红手印”》探访视频入选团中央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云团课直播(全省唯一),创作微电影《我的花鼓梦》《爷爷的婚礼》获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爷爷的婚礼》获安徽省优秀艺术团课一等奖。
挺膺担当篇
践行青春使命,引领奋勇建功,广大青年“跟党奋斗”的青春步伐更加激昂
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把培养青年学生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机结合,在生动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磨砺意志、展现作为。
抓常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实干笃行献力量。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加强校地联动,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弱助残、文明劝导、公益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爱心善意,凝聚向善力量,承担社会责任。学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青年志愿者总队连续三年获批“高校防艾基金项目”,连续八年获评省“结核病防治”立项资助,1名学生成为皖东高校历史上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者,打造“爱心家教”“电子科普创客课堂”“知行学堂”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服务集体、个人或项目等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163项。
抓实社会实践,引领学生广袤天地建新功。抓牢“三下乡”“返家乡”等工作平台,累计组建8500余支暑期实践团队,122支团队获批省级及以上重点、示范团队,年均万余名青年学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们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大舞台中增长本领,在躬身实践中作出贡献。出台《滁州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纳入“第二课堂”必修课程。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十年获团中央表彰,2支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1个项目获评全国优秀品牌项目,4人获评全国优秀个人(指导教师),2篇调研报告入选全国“百篇优秀调研报告”,社会实践团队、个人或项目等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68项。
抓住关键时刻,引导学生迎难而上显担当。疫情期间,组建“蔚园网络战‘疫’青年突击队”“蔚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在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中勇担先锋、主动发声,承担全校常态化核酸检测秩序维护,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团员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组织万余名优秀志愿者服务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锦标赛、历届中国农民歌会、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安徽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滁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等重大任务和大型赛会,广大学生在关键时刻、急难险重中勇担责任、彰显担当,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服务成长篇
服务青年发展,搭建成长舞台,广大青年“沐浴党恩”的青春梦想更加绚烂
学校党委始终心系广大青年,认真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聚焦青年学生思想进步、学业发展、创新创业、身心健康等方面需求,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加强双创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以“挑战杯”为龙头,以社团文化艺术节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辅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近五年,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123项、优秀组织奖4次,专项赛实现国赛一等奖的突破,1件作品入选安徽省科技创新馆展示;“青苗杯”“北斗杯”等其他科创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10项、优秀组织奖8次、团体优胜奖1次。修订《滁州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办法》,累计奖励学生科创成果275万元。指导学生社团打造“金点子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科创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各类科创活动60余场次,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助推青年学子创新创业。
繁荣校园文化,涵育学生优良品格。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按照“校级活动精品化、项目化,院级活动品牌化、专业化,社团活动常态化、会员化”的思路,办好“百场讲座”“社团文化艺术节”“十大歌手大赛”“蔚然杯”辩论赛等传统品牌文化活动,打造“新生杯”文体艺术竞赛、“最美笔记”评选、宿舍美化设计大赛等新品牌,学生社团累计开展活动4000余场次,“一院一品”“一团一景”的校园文化格局不断深化。加强美育实践,开办美育大讲堂,定期举办美育讲座,承办“徽风皖韵进高校”6场,累计完成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57场演出。连续承办安徽省第六、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60项,学校均荣获全国、全省优秀组织奖。
发挥组织优势,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计划”,以低收入家庭学生为重点对象,开展就业帮扶,提升职业素养和社会化能力。对接多方资源,联合校就业指导中心、团滁州市委举办多场校园招聘会,遴选就业“引航导师”“引航员”,组织青年学子进行职场体验,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指导、职场礼仪等技能培训,举办“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多措并举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就业。近五年,团干部结对精准帮扶355名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60名学生入选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新疆、西藏、四川等基层建功立业。学校共青团促就业工作登上《中国共青团》杂志封面故事,学院分团委“1234”工作法入选团中央基层团组织帮扶典型经验做法。
改革创新篇
全面从严治团、持续深化改革,共青团组织“自我革命”的青春宣言更加豪迈
引导共青团组织自觉对标全面从严治党经验做法,全面推进从严治团,深化团学组织改革,在全方位、高标准锻造中焕发出共青团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坚持学生为本,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修订《滁州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印发《滁州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将“第二课堂”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第二课堂”成绩单归入学生档案。依托团中央“到梦空间”系统与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记录、评价、认证,累计发布活动44000余场次,参与学生250万余人次,“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作用更加彰显。
坚持鲜明导向,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突出团支部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两制一课”,规范完成团支部对标定级、团员教育评议、团籍注册、团费收缴、学社衔接等工作,累计“推优”4935人。加强和改进团员教育管理,落实发展团员有关规定,累计发展团员852人;注重团员先进性教育,每年开展“两优两红一先”评选表彰。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连续举办十六届团支部风采大赛,开展团支部特色活动立项,每月评选优秀主题团日活动,涌现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安徽省高校百优团支部”等先进集体7个。加强团干部教育培养,每年开展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举办各类团学干部专题培训班29场次,累计培训学员5400余人次。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团学组织改革。落实《滁州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优化团委组织机构设置,增设社团与素质拓展部,打造专挂(兼)团干部队伍,二级学院团委完成集中换届。推进学生会改革,出台《滁州学院学生会改革方案》,高评价通过团省委评估验收,规范召开学代会,立案办理60项提案,学生满意度达100%,学生会1个项目获全省“我为同学办实事”优秀项目。全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出台《滁州学院社团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社团注册登记、年审、活动审批,累计选聘社团指导教师409人次,实施教师党支部与社团团支部结对共建(安徽青年报专题报道),开展共建活动1300余场次,3个学生社团入选安徽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团委自身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团委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党内学习,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首批通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获评校级先进党支部,获批党建特色项目2项。推动制度“废改立”工作,制修订各项规章制度22项,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校团委荣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安徽青年报·庆祝建团100周年特刊》以“滁州学院‘一体四维’走出实践育人新路径”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团委改革创新工作。
展望未来,学校将紧扣“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定位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线,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团结引领全校青年学子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中,踏出砥砺奋进的青春足音。
终审人:孔令十
责任编辑:陈沭文
稿源单位审核:胡娜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