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婷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党支部书记。坚守育人初心,深耕党建沃土,在学生与党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所带班级获校级集体荣誉19项、所带学生获各类奖项34项,指导学生获省级奖项7项、国家级1项,培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以“科海传知”为品牌,积极探索创新党建模式,带领支部赴小学、部队等地开展科普活动6次,获省市级媒体报道10次,支部获批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邵雪梅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教学科研和服务育人工作中践行党员初心,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注重价值引领,实施“专业+思政”双线育人模式,主讲《路由与交换技术》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主持省级教学项目3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余项。坚持教研相长,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资源。先后荣获安徽省线上教学新秀、安徽省第五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校“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等。
孙凯传
人工智能学院物联网工程系主任。坚守育人初心,深耕教科研一线。作为物联网工程系主任,积极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与课程体系改革,将OBE理念深度融入教学实践,顺利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专家进校考察。秉持“以生为本”理念,化身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指导学生获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校级2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项、省级10余项。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
程军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主任。深入开展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主持省级智慧课程、校级智慧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省赛一等奖、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省级奖项3项、校级奖项4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知识竞赛、安徽省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荣获省级奖项8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SCI学术论文2篇。
邵玉田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带领团队完成产学研项目10余项,解决企业难题6余项,为地方企业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主持并完成教研项目2项、大学生省级大创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多篇,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优秀奖等荣誉。
罗侠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热爱教书育人工作,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持二类、三类教学研究项目共3项,近三年取得一类、三类、四类教学效果20余项。潜心科学研究,主持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和面上项目、教育厅重大和重点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等10余项,发表一类论文6篇,参与编著“祁门野菜100种”1部,取得一类、三类知识产权共2项。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来安县科技小院”智库专家、琅琊区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获安徽省食用菌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周诗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教师。聚焦教育教学,助力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创”项目4项、学科竞赛奖项6项,荣获校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社会服务。作为“来安县科技小院”智库专家,积极对接服务乡镇,与滁州皖能环保等企业合作,并签约横向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高校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深化党建融合,推动专业建设。获批校级党建特色项目1项,助力所在系获得校级“文明系”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等称号,并获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
邓新
数学与金融学院经济统计系党支部宣传统战委员。坚守教育初心,严谨治学,用心育人,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承担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20余项。在科研工作中精益求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20多篇。
刘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宣传委员。以“严管厚爱”为原则,帮助学生成长发展,获2023年学校“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获评学校“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指导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0余项。主持教科研项目8项,参与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篇,合著专著1部。作为安徽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全省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培训师资库成员、滁州市理论宣讲专家等,开展50余场重大理论宣讲活动。
董建民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在《历史档案》《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4项。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青年)成果三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项课题”研究活动二等奖、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暨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专题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等。
韦凤琴
经济与管理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经济系党支部组织纪检委员。扎根三尺讲台,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参编教材1部,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级2项,获省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市征文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奖项6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厅重大项目等,签约二类横向项目1个,1篇咨政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发表论文2篇。曾获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院级“优秀共产党员”、院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健
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委员、中文系副主任。探索“教学育人+文化传承”新融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古诗词创作鉴赏基础》等多门课程,主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4篇。积极参与学院党建、师范专业认证等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担任石上松文学社指导教师,组织开展党团结对共建、文学散步读书会、《石上松文学》期刊编印等活动。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先后参与滁州市文旅局、琅管委、琅琊区委史志室等机构委托的项目,协助市文旅局与学院成功举办“纪念王阳明滁州讲学510周年学术研讨会”。
胡月月
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商务英语系党支部书记。扎实推进省级“样板支部”建设,创新党建活动,赴滁州市商务局、阿木小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调研,探索“党建+商务英语+产教融合”模式,促进校地合作和协同育人。坚持立德树人,深耕教学科研一线,获安徽省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1项;践行“以赛育人”理念,指导学生获“外研社杯”等省级学科竞赛奖项6项。聚焦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持省级科研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2篇。
曹筱一
音乐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党支部副书记。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主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教学竞赛方面,获省级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获二类效果2项、三类效果4项。积极投身学术研究,主持省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二类论文1篇、三类论文2篇。倾心于学生培养,指导学生发表四类论文1篇,获学校“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获校级荣誉2项。
梁贵红
美术与设计学院分工会主席。担任辅导员以来,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校“十佳班级”和“优良学风班”。积极探索审“美”教育和审“美”育人实践,以“追寻之”审美教育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学生团队发表公众号文章92篇、视频46个,推动以“美”育人、以“美”培元,通过美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奖项30多项,参与省级教科研项目多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诗歌文学作品100多首。2024年获评校“优秀工会工作者”“就业先进个人”。
许林林
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坚守“体育不仅是技能,更是人格教育”的信念,以体育强健学生体魄,以党性铸魂学生品格。以竞技育人,指导学生团队获安徽省排球比赛第六名等。践行党员奉献精神,组织免费体质测试、运动康复指导等校园体育公益活动,创编居家锻炼课程,积极参与举办滁州市教体局全民健身篮球比赛各项赛事,投身于基层体育支教、社区健身指导,推动全民健身。
许家玉
学生处思想教育科副科长。深耕思政育人一线,创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依托易班、今日校园等平台,精心策划组织“同上一堂‘四史’思政大课”“易”起学党史、“百班五讲”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活动,深受学生好评。近年来,举办线上线下思政活动逾800场,覆盖师生超40万人次。坚持以生为本,用心组织迎新、入学教育及开学典礼等大型活动,筑牢学生大学“第一站”。积极推动学校网络思政工作,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易班指导教师”、安徽省“优秀易班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郝发婷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秘书、党支部宣传统战委员。工作中勇挑重担,争做信息化建设排头兵,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作出积极贡献。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40余个二级单位网站建设与改版,推动12个中长期贷款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牵头学校“一表通”系统建设,完成分级聘任等10余项业务开发工作,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计划》等30余项制度文件及重要申报材料撰写。主持教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3篇,获软著2项,指导学生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0余项。
张乃新
后勤管理与基建处基建管理科工作人员。扎根基建一线,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同事,凝聚团队力量,带动身边同志共同进步。经常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常驻施工现场,与设计、施工单位反复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为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把控建材质量关,对每一批进场材料进行细致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建设。通过不懈努力,为学校节省工程建设成本,改善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
陈明
安全保卫处工作人员。争做校园安全忠诚守护者,以严谨细致作风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践行“我为师生办实事”理念,多举措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针对电动车治理难题,落实“车牌登记、新生禁购、毕业带离”等措施,清理无牌及违规车辆千余辆;优化停放布局,增设潮汐停车位,缓解交通拥堵。在技术防范领域,主导门禁系统升级、车辆违停智能管理系统构建、学生晚归信息推送机制开发,负责“蔚园安保”公众号运维及访客预约系统建设,提升安防效率。
终审人:孔令十
责任编辑:范伟
稿源单位审核:刘克忠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