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3日,人工智能学院“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10名师生,来到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调研近年来蒙洼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的创新发展成果,探寻新时代王家坝精神,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师生们认真聆听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雷关于阜南县的详细介绍和新时代王家坝精神阐释,实地走访蒙洼蓄洪区。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师生远眺淮河,俯瞰蒙洼万亩沃土良田,与当地群众交谈学习。这座1953年建成的“淮河第一闸”,16次开闸泄洪,以局部牺牲保全局安全,护佑上下游城市、交通干线及淮河安澜,护佑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师生们触摸蒙洼人民几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抗洪史诗。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感人的故事、生动的群雕,临时党支部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军民团结筑起的铜墙铁壁,深刻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
画面中的庄台在汪洋中像一座座孤岛,太阳的炽热和蒸汽的烘烤,酷热难耐。阜南籍队员刘文博说,“出生在这片土地,我为家乡人民的坚韧感到骄傲。”
近年来,在党的关怀和干群努力下,蒙洼焕发勃勃生机。5年前,红亮箱包厂只是一个扶贫车间,而今发展成年产值约4000万元的企业,带动当地近200劳动力就近就业。师生参观时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企业负责人王超前介绍,“企业发展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关怀和乡亲们的支持,希望能不断壮大并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曾经的庄台逼仄而脏乱。曹集镇西田坡庄台,居民正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农家乐、采摘园、垂钓中心相继兴起,果蔬长势喜人,村民对未来美好憧憬和积极向上风貌,让这片饱受洪水困扰的土地焕发出崭新生机。参观中,一场突来的暴雨洗礼,西田坡庄台碧空如洗,师生们纷纷举起手机,留下庄台美丽景象。
淮河岸边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杞柳,挺拔而具韧性。每当洪水退去,作物尽毁,只有杞柳像蒙洼人民一样重新挺立。蒙洼人民用柳条儿“编筐打篓,养家糊口”,当地人说这叫“希望”。黄岗柳编非遗展览馆内,精美的柳编工艺品琳琅满目,展现者当地人民精湛技艺。展览馆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培养传承人、拓展市场、创新产品等举措,推动柳编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
实践队员李铭羽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我们触摸了蒙洼历史,了解了当前发展,探寻了王家坝精神,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牺牲与奉献、传承与创新的真谛,激励我们未来更加努力奋斗。”
“王家坝精神到底是什么?”带队指导老师在途中提问。有队员写道“是几代蒙洼人民牺牲和奉献铸成的不朽丰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师生们表示将带回见闻感悟,讲好蒙洼人民牺牲奉献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王家坝精神。
终审人:马报
责任编辑:童志扬
稿源单位审核:郑晓华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