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从“课堂学习”到“生产实践”:地信学院跨暑期顶岗实习,跑出育人“加速度”

文章作者:曹梦婷发布时间:2025-08-06浏览:63

2025年暑期过半,地信学院为期四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已进入稳定推进阶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了从课堂到职场的初步蜕变。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校园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实习实践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环节。学院秉持“开放办学、注重实践”的理念,历经十余年探索迭代,构建了覆盖全链条的实习实践体系,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范本。

整体谋划,构建全链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认知实习-专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基础认知-技能训练-岗位实战-综合应用”四个阶段,实现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

这一体系的构建始终以“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从2010年率先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展2个月小学期顶岗实习,到2025年将实习专业扩展至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科学、导航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实习时长调整为4个月。学院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近5年,已有1682名学生通过这一体系完成实习实践,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细管理,全力保障实习质量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院围绕实习全流程,构建了“制度先行、过程严控、闭环总结”的管理模式,确保实习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学院制定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覆盖“前期准备-单位遴选-岗位双选-实习动员-过程实施-实习总结”全环节。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智化过程监控方式,形成“远程监控+实地调研”的双重保障。实习结束后,学院召开实习总结大会,表彰表现优异的学生,组织经验交流分享会,让优秀实习生的实践心得成为全体学生的“鲜活教材”。这种“动员-实践-总结”的闭环管理,既强化了实习效果,也为下一届实习优化提供了参考。

协同发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

优质的实习实践离不开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平台。学院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起“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

目前,学院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26家,其中省级实践育人基地3家、校级示范基地3家,均为地理信息、测绘工程等领域的优质企业。每家基地每年可提供20-50个优质实习岗位,涵盖数据采集、地图编制、遥感分析等核心岗位,让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在实战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开设“美图班”“国图班”“园测信科班”等3个校企合作班,与3家企业共同设立“星图”“南方”“精蓝”等专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投身专业学习与实践,形成“学习-实践-激励”的良性循环。

久久为功,持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十余载的深耕细作,学院实习实践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与学生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近五年,学院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11项(国家级57项),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GIS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75项(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23项)。基于扎实的实践历练,学院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内及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学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成为行业骨干力量,实现了“实习-就业”的顺畅衔接。

地信学院实习实践工作的创新探索,生动诠释了“实践出真知、实战育人才”的教育规律。从单一专业的试点到五个专业的全面覆盖,从制度建设到校企协同,学院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终审人:马报

责任编辑:孟瑶瑶

稿源单位审核:白绍业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