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70周年校庆】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我校转型发展工作
“地方性”和“应用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两大法宝。经过十余年转型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高校跳出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老路,却似乎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难逃应用型的千校一面。一些学者将之归结为这些高校的师范基因。师范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是“中学一门课、大学一个系”,转型之初大家都是按“系科+工程”的思路,比如生物系转为食品工程、化学系转为化学工程,转着转着,这些“后师范专业”又开始大体相似起来。怎么办?滁州学院党委书记陈润介绍,该校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对“后师范专业”进行专业再造,尤其通过构建“信息化+”模式对理工类专业成功改造,探索走出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学校第二次转型。“环滁皆山”滁州学院的前身是滁州师专。2004年升本后他们发现,培养中小学教师这条老路是走不下去了。彼时,滁州学院所在的安徽省,师范生培养已严重饱和:全省每年170多万名毕业生中有几十万名是师范生,而每年上岗的新教师不到一万人。像地理这样的专业更为尴尬。因为那些年高考不考,农村中学基本不进地理专业教师。地理专业出身的滁州学院校长郑朝贵对此深有感触:“你培养的人吃不上饭了,像小岗村一样只好想别的法子,地理和计算机的结合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