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4日,安徽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第20届学术年会在黄山学院召开,安徽省高校校报50余名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回顾了一年来安徽省高校校报的发展,就未来如何改革、创新、拓展高校校报的功能进行了指导。本次学术年会还开通了“安徽省高校校报网”。
《滁州学院报》编辑郑晓华在会上作了题为《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提高高校校报竞争力》的发言,他介绍了滁州学院报办报经验,分析了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校报带来的压力,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大会颁发了2006年度安徽新闻最高奖“安徽新闻奖”和2006年、2007年度“安徽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滁州学院12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获得一等奖的3件作品均排名第一,获奖质量和数量居安徽省前列。
其中,获得2006年“安徽新闻奖”的作品分别是:通讯类一等奖《高敏:一定将四个弟弟妹妹扶养成人》(作者:郑晓华 漆鹤鸣);评论类二等奖《七夕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作者:郑晓华);消息类三等奖《“博导来给我们上课了”》(作者:郑晓华 江文贵)。
获得2006年度“安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的作品分别是:通讯类一等奖《高敏:一定将四个弟弟妹妹扶养成人》(作者:郑晓华 漆鹤鸣);评论类三等奖《七夕节为何不敌情人节》(作者:郑晓华);通讯类三等奖《兼职,不仅仅因为贫困》(作者:王晋霞 缪守祥 鲍文汇);新闻版面二等奖《滁州学院报115期一版》(编辑:郑晓华)、三等奖《滁州学院报117期二版》(编辑:郑晓华)。
获得2007年度“安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的作品分别是:通讯类一等奖《刘凤喜:用板凳挪移人生》(作者:郑晓华);消息类二等奖《校友舒南获26届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作者:王诗庚);评论类二等奖《谁来填补春节留校大学生的情感孤独》(作者:郑晓华);通讯类三等奖《小窗口 大风景》(作者:孙梅梅 张秀芹)。
滁州学院多年以来高度重视校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滁州学院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重心,在反映教学改革、科研成就、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办报质量一直处于安徽省高校前列,连续两次获得“安徽省高校优秀校报”荣誉称号,60余件新闻作品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
责任编辑:平原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终审人: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