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谢昭新教授、王昊副教授应邀到滁州学院中文系讲学。
谢昭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现代幽默文学漫谈》的讲座,王昊副教授作了题为《文人命运反思与灵魂自赎——八股科举文化视野之下的〈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的讲座。
谢昭新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王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谢昭新教授在讲学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缺乏幽默,其原因是由传统的“载道”文学观所致,而现代文学中的幽默却十分发达,并具体分析了老舍和林语堂的幽默特质,指出老舍的幽默是心态和气质,林语堂的幽默是对人生的批评。他还对幽默的笑与讽刺的笑加以比较。他认为讽刺的笑是淡淡一笑,笑中不含同情,对其事物加以全盘否定;幽默的笑是捧腹大笑,笑中含着同情,笑后含着热泪,是善意的批评,笑中也不失严肃性,幽默的笑包括四个环节:悬念、渲染、反转和突变。
王昊副教授总览《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两部作品中的科举士子形象,指出八股取士体制笼罩下的儒林实为变相的地狱,然后分析蒲松龄与吴敬梓矛头所指的分歧,蒲松龄对考官冷嘲热讽不遗余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将“黜佳才而进庸劣”的现实归因于考官的昏庸;吴敬梓则痛定思痛,冷板敲人,理性地揭批八股制度。
责任编辑:郑晓华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终审人: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