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园要闻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汪珍连同志学习

文章作者:高河发布时间:2011-05-17浏览:659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日前追授汪珍连同志为“安徽省优秀教师”,并号召全省广大教职员工向汪珍连同志学习。

汪珍连,男,中共党员,19531月出生,19722月参加工作,生前系望江县太慈中心学校高级教师。201147日上午,汪珍连同志在上第二节数学课时,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汪珍连老师和陪伴他生命最后一刻的讲台

汪珍连同志从教39年,当了26年民师,虽清贫如洗仍坚守三尺讲台,爱岗敬业,痴心不改,无怨无悔;担任26年校长,爱校如家,视生如子,经常挑灯夜战整理资料,走村串户做扫盲工作,自己落下终生眼疾,换得学校“两基”达标;多年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思考,教育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教育,在教学、管理一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堪称教师的典范,党员的楷模。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汪珍连同志是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用毕生精力谱写了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之歌,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光辉形象。为大力宣传汪珍连同志的先进事迹,弘扬他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更好地履行职责,教书育人,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追授汪珍连同志“安徽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汪珍连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号召全省广大教职员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汪珍连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爱校如家,视生如子,忠于职守,严格管理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勤于学习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学习汪珍连同志的先进事迹,以他为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扎实工作,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在实施教育规划中创先进,在教书育人中争优秀,为推进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

在讲台前抒写完人生的最后篇章

——记望江县太慈中心学校高级教师汪珍连

 

43+52=95=95角”,跟往常一样,汪珍连老师一笔一画地演算,耐心地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然而,这竟成了汪珍连老师在讲台前抒写人生最后的一笔,也是他从教三十九年的最后一课。 “老师在讲数学例题时,偶尔停下来,仰仰脖子,身体好像不舒服。我们做作业时,老师在椅子上坐了下来,头靠着椅背,闭着眼睛,我以为老师睡着了。”一年级学生汪超流着眼泪说。操劳一生的汪珍连老师,再也没有醒过来,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永远地告别了他坚守一生的课堂。

201147上午10时左右,时年58岁的望江县太慈中心学校高级教师汪珍连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工作,永远地离开了他相濡以沫的亲人。

汪珍连同志,男,1953114日出生,太慈中心学校高级教师。 19722月参加工作,1996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PARTY。其中民师26年,公办教师13年。期间曾在三所完小任教,并在原许冲小学连续26年担任校长。

26年民师:守住清贫坚守讲台

据一位健在的70年代的大队干部余正桃书记回忆:“当时我们是叫朝阳大队,每年教师去留都是由大队决定,汪珍连在原朝阳大队小学一待就是八年,由于汪老师每年教学成绩出色,连年被大队聘为小学代课教师,当时工资是记工分,大队集体核算,由各生产队承担,用水稻、小麦等事物兑现他的工分,而且工分低于正常劳动力。为了这点工分,汪珍连还要到高峰、岭上、发展等生产队挨个去分收工分粮养家糊口。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汪珍连于1977年自费参加了“宿松师范学校”在岗培训。据他的妻子回忆,那一年冬天,老师清晨冒着大雪徒步赶往师范学校,行至半路,当他得知师范学校需要所在单位证明时,又匆匆往回赶,到家时右脚上的鞋底脱落了,而汪珍连老师根本没有察觉。由于冰天雪地中双脚冻得麻木,妻子心疼地端来开水给他暖暖脚,他居然责怪妻子用的是冷水,求学的艰辛使他忘记了严寒。原中心小学校长余易平说:“老师从不放弃自己的业务学习,他深深地懂得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他刚走进教育岗位时还是一个青年小伙子,当时教师少、班级多,这是农村学校的现状,所以往往一人要带两门以上主课,并且是复式班教学,汪珍连至少带了34年的复式班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他不仅敢挑重担,而且为人正派,别的教师不愿教的课他主动要求教,那时期中、期末考试没有现成的试卷,汪珍连还要主动担负起全校的制卷工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这一年汪珍连考入了正式民师编制。那时他除白天教学外,还要义务负责“成人夜校”的教学任务。他所教的一位夜校学生檀满枝说:“夜校生大多是有家室的人,到校往往很晚,汪老师时时上门催我们到校。他教我们读书识字,‘大学生’个个爱听,每次作业都要当面批改完才回家,那时没有电灯,上课是自带煤油灯,汪老师家就在学校附近,煤油不知贴了多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民师除一份责任田外,还要承担各种税费和义务工。据当地群众汪结来回忆:“兴修、挑圩护堤等之类的事是汪老师从自己微薄的民师津贴中雇人代劳,汪老师从没有因此耽误过自己的教学。”

19809月,汪珍连被原桃岭中心小学任命为许冲小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校长生涯。他对校长之职具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是“责任”,校长不是“长官”。为了学校硬件建设,他操碎了心。当时校舍安全、课桌添置,主要是社队负责。据原许冲村村委汪结松讲:“汪珍连为了‘校舍维修、学生人人有课凳’,他找村干部不知跑多少次,没有木材就亲自带领大家上山砍树,扛树。在这一点上,许冲社队干群是有目共睹的。”当时有许多家长还是老思想、老观念不愿要适龄女孩入学读书,认为女孩读书是“白读”。为了‘三率’达标,他白天上课,晚上带领教师挨家挨户去做家长们的思想说服动员工作,对于一时想不通的家长汪珍连老师要多次上门,经常吃“闭门羹”。

特别是1997下半年迎接国家“两基”验收时期,汪珍连校长付出的比常人更多。他白天上课,晚上或星期日就是资料建档的加班时间,他常常和同事们点灯熬夜,饿了吃点干粮喝点水再干,从不计报酬。“两基”资料建立起来后,他又不分昼夜的投入到动员流失生入学工作中去。他熟悉每一个扫盲对象,经常与他们交流学习情况,即使放假都保持通信联系,扫盲班的作业、试卷亲自批阅。长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熬夜工作,汪珍连的眼睛总是淌泪水,最终落下了眼疾,而他毫无怨言。

从教39年:每一天把工作做到最细处

汪珍连老师认为小学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当地一位学生家长回忆:“我的孩子在读二年级时,文具盒里多了一支新钢笔,对这类小事情,老师完全可以不过问。可老师很细心,在了解到钢笔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偷的钱买的,立即教育孩子要回去告诉家长并把多余的钱交给父母,事后汪老师专门为此事来家访过,并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要防微杜渐。”现任教师汪先苟曾是汪珍连的学生,据他回忆,当年老师教五年级毕业班的“比和比例”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学生对“农药”、“药液”和“水”之间的关系不清,老师在课堂上,就用茶、水代替农药和清水,在进行混合,就成了药液。然后让学生分成几组,上讲台由学生亲自操作配比。最后附带讲解了防中毒知识,经过老师课堂直观操作,同学们都很快弄通、弄懂了,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老师的都喜欢带“好班”,汪珍连却喜欢带“差班”,还有一套带“差班”的工作方法。对“差生”他更是关爱倍至,在耐心辅导的同时,还经常进行家访,同家长一起努力促进孩子进步。家访时,总是让学生在场,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会走样。这些学生知道老师没有背后“告状”,对老师反而更加信任了。这样的班级经过他数月或半年的磨合,学生们都逐渐变得懂事了,“差班”也就变成了“好班”。

一位女青年教师余将梅与汪珍连共事五年,当得知老师离去的噩耗,哭成了泪人一般,她低泣地诉说着老师鲜为人知的往事:那时没有摩托车,家在县城,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学校又没有住宿的条件,她就常年吃住在老师家。为了让她住得心安,老师夫妻俩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为了感谢汪老师夫妇,逢年过节,余将梅的父母都要买礼品表示感谢,可是老师夫妻坚决不收,还真诚地说“同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照顾,这点小事情算不得什么!”至今两家依然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

汪珍连老师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并不好,周围都是村庄,校群关系融洽是办好学校的前提。据他的同事柯黎明老师介绍:“由于他常常向群众征求或听取对学校的意见,因此校群关系处理的非常好;他待学生如亲人,每次下大雨或梅雨季节发大水时,汪校长总要在上学、放学时带头走出学校,在危险地段接送学生,这是他一贯的做法。”

汪珍连老师全年几百元的民师工资,既要顾家,又要顾及自己的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老师有时还主动给贫困生“担保”学费。每到期末,有的孩子还是拿不出学费钱,老师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每学期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微薄的工资满足不了家庭生活的需要,他家只有靠农业生产的收入来添补家用,家里重活、累活全靠妻子。他一心扑在教学上,扑在孩子们的学业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荣获过“望江县优秀教师”等称号。

最后5年:从校长到教师角色的悄然转换

200685汪珍连主动辞去许冲小学校长职务,调任到现在的桥慈小学任教。职务虽然没了,但他照常是用一颗平常的心从事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在桥慈小学的五年里,他尽到了一个老师应尽的职责,他用自己教学实际行动诠释着做“教书匠”的意义。

他告诉青年教师江结保:“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拥有许多幸福的时刻。校园里,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是我的幸福;大街上,一句句真诚的问候是我的幸福;课堂上,一张张笑脸是我的幸福;节日里,一封封贺卡是我的幸福……当我拥有这一切时,我为之感动,也为之欣慰,因为我的付出有了回报,我播撒了爱的种子,收获了爱的花朵。”

20005月,汪珍连老师的小腿生疮,严重化脓溃烂,形成直径近2厘米的创口,疼痛难忍,不能行走。为了不耽误教学,他硬是让爱人用板车拉着他到学校上班,这一拉就是两个月。 200911月,汪珍连老师感冒发烧,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他一边在课堂上打点滴,一边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都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汪珍连老师无亲生子女,抱养一女,并已“招亲”成家。应该说,几个月大的孙子,是汪珍连老师的心头肉。然而有两次孙子要到路途较远的镇医院打防疫针,他怕耽误了班上的孩子,硬是拒绝了妻女叫他请假送孙子去院的要求。

汪珍连老师的同事们反映,今年他带了两个一年级班,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生多,并且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为了便于班级管理,他主动把办公桌搬进教室,从不出教室门,课余时间都是陪伴、辅导学生,每天还要帮助学生值日搞好班级卫生等等。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桥慈工作五年,汪珍连老师从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他的妻子说,“他性子急,就是到校十几分钟的路程都算得好好的,看到孩子们上学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走了……”因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状况,严重的眼疾困扰了汪珍连的工作。学校负责人看到汪珍连老师年级大,身体又不好,一度想他休息调养。汪珍连老师考虑到桥慈小学是缺编学校,他以大局为重,体谅组织上的困难,主动放弃休假,照常每天第一个到校,第一个走进教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他整个人生的生动写照。汪珍连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守着一份清贫,默默耕耘一份属于他自己的幸福。他用自己平凡的生命抒写了一个老党员、老教师最后美丽动人的篇章。

 

终审人: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

上一篇:下一篇: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