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7日,滁州学院隆重召开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并签订了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滁州市委书记李明、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正厅级)、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朱建基、滁州市副市长李树、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汤仲胜到会祝贺并参加了签约仪式。
滁州学院党委书记庆承松,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党委副书记倪阳,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曦、郑朝贵、吴开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永富等出席大会。滁州学院全体科级以上干部,各院(部)教师、学生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分三个阶段进行,庆承松、许志才、倪阳分别主持会议。
签约仪式上,李明代表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对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滁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进步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李明指出,过去一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滁州市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及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这其中凝聚了滁州学院全体师生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李明表示,滁州市委、市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滁州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全力以赴帮助学校早日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李和平代表省教育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滁州学院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李和平指出,滁州学院长期坚持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战略和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以及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希望滁州学院紧紧把握机遇,以落实新一轮战略协议和此次会议精神为契机,着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增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李和平表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滁州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相信滁州学院一定会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创造新业绩,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为滁州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朱建基代表省科技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朱建基在会上分析了安徽省科技工作现状,他指出,当前高校科技工作在我省科技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朱建基说,滁州学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始终将科技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希望全校师生发扬成绩、鼓足干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再创新辉煌,为实现科教强省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在与会领导和师生的见证下,李树和许志才分别代表滁州市人民政府和滁州学院在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会上,滁州学院还与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南京国图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扬子真爱你食品有限公司、滁州卷烟材料厂等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上,庆承松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滁州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向在滁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向多年来耕耘在科技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庆承松指出,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对学校科技工作的回顾总结,又是全面、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动员部署,同时,也开启了2015年“科技工作推进年”活动的序幕。庆承松强调,全校上下要以这次科技工作大会为契机,始终坚持“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寻求支持,深化合作,提升科技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服务地方与企业的能力和实力,促进滁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扎实做好“科技工作推进年”的各项工作,促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创新型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高教强省”建设作出积极努力,为滁州市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在7日下午召开的总结大会上,庆承松就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庆承松指出,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科技工作对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科研的支撑,学校就得不到更好地发展;没有科研的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提高;没有科研的支撑,我们自己就得不到充实和提升,甚至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没有科研的支撑,学校在新一轮竞争中就会落伍。以良好的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学校进入“上水平”发展阶段,面对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任务和新一轮高校的竞争态势,需要我们将科技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工作,提升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提升科技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庆承松希望全校要牢固树立“教学为立校之本,科技是强校之路”的理念,增强推进科技工作、提升科技工作水平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参与和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校上下合力推进科技工作的良好环境,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明确推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庆承松强调,学校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这是基于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坚持地方性主要是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意识,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坚持应用型就是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加强对技术研发、服务、咨询和成果转化的支持。注意科研和教研的结合及成果转化,吸纳更多学生参与研究,将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追求高水平就是要坚持错位发展,有选择地针对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积累力量,寻求突破,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的研究队伍,力争在少数研究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力争拥有若干产业行业的先进技术,新增一批国家发明专利,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要理清推进科技工作的思路。庆承松指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学校办学定位,按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面向,把应用型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把提高水平作为不懈追求,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五年努力,使科研意识得到切实增强,科研能力快速提升;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得到拓宽,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科研工作条件大幅改善;团队建设得到加强,科研工作水平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初见成效,科研实力持续增强;产学研合作得到深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庆承松最后强调,推进学校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全校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认真落实此次科技工作大会精神,大力推进学校科技工作上水平,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上,许志才作了题为《加强科技工作,服务地方发展,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奋斗》的科技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学校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许志才指出,2010年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逐步明晰“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确立“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营造科学研究的浓郁氛围和良好环境,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学校整体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通过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和不断完善科研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团队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十二五”规划的科研指标提前完成;特别是,2014年学校成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彰显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对外影响,提振了教师从事科研的信心。
许志才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技工作作为学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努力实现“一个进展、两个转变、三个改善、四个提高”。“一个进展”:科学研究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支撑作用取得重要进展。“两个转变”:科技工作实现由少数人员参加到鼓励、支持人人参与的转变;科技工作实现由重视对个人的考核向同时重视个人、二级单位的考核的转变。“三个改善”:一是创新团队建设状况明显得到改善;二是平台条件建设明显得到改善;三是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明显得到改善。“四个提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三是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对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支撑度显著提高。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提高科研队伍建设水平。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比例30%以上,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30%以上,双能型教师占60%以上。动态培育6-8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获批1-2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二是重视加强基础学科,重点扶持应用性学科,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错位发展。动态遴选8-10个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培育3-5个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2-3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成2-3个特色鲜明的省部级创新平台,8-1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科学研究上,争取国家级科研课题40项以上,在高级别项目上取得较大突破;省部级课题100项以上,市厅级课题500项以上;专利申请数量突破300项;争取在国家级科技奖励方面取得突破。科研到账经费每年递增30%,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6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许志才在报告中提出了八条主要措施: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竞争力;三要加强平台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四要加大项目培育力度,形成标志性成果;五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六要加大参与力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七要优化学术环境,浓厚科研氛围;八要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许志才在会上希望全校教师在科研问题上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学术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科与专业(或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学历层次与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之间的关系。
许志才最后要求各院(部)、各部门认真组织师生员工传达学习本次大会精神,提高认识,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他希望全校上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务实高效的作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大会各项任务,为今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为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上,程曦就学校2015年“科技工作推进年”活动方案作了说明,郑朝贵宣读了关于表彰科技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的决定,与会校领导为受到表彰的个人颁发了证书。
该校地信学院院长王春、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宋德如分别就“依托协同创新,汇聚资源,建设优势学科”和“科研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作了工作经验介绍。陈桂林教授、郑建东博士、孔刘辉博士、汪先兵博士分别就团队建设与科研、企业挂职锻炼、科研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与科研能力提升等问题作了交流发言。
终审人:郑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