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理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落实“地方性、应用型、信息化、开放式”办学定位,紧密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条件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一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学科前沿为指引,按照“筑高峰、强特色、厚基础、重培育”的基本思路,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进步。
近年来,学院获批安徽省首批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II类)、安徽省智能感知与健康养老工程研究中心、无人应急装备与灾害过程数字化重建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国产遥感卫星应用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滁州市互联网研究院等8个学科平台。先后与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一批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人,入选学校首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电子信息专业),申报条件全面达标。2022年,以指标单列形式招收安徽大学电子信息专业联合培养硕士生40人。
学院设有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7个本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纳入安徽省本科一批招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专业。近年来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均为700%以上,专业录取平均分在滁州学院理工类专业中排名第一。
聚焦人才引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学院以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开辟引进人才新途径。瞄准学科专业及平台建设、服务地方等需要,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毕业生,重点面向行业企业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学院现有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安徽省高校三类领军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坛新秀等人才13人;同时柔性引进11名国(境)内外知名的高水平专家,以及20余名企业专家,发挥高水平人才引领作用,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引进和培养博士16人,建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校级创新团队1个。
学院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作用,以学科方向和团队为支撑,积极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安徽省以及滁州市优势产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应急以及卫星应用领域交叉融合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安全与应急管理、智慧农林业、数字乡村以及数字环保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滁州市成为国家级智慧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区块链+民政)、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相关成果服务于滁州市智慧养老、智慧消防、智慧文旅、智慧城管,以及农林业、环保等智能化管理。与滁州市委网信办合作共建滁州市互联网研究院,相关工作成绩获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充分肯定,称是校地合作、共建共赢的可贵探索、校地深度合作的典范。
聚焦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以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支撑,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专业方向,持续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路径,长期探索和践行科研、产业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应用性、先进性与地方性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自主学习融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与国际合作融合为主要内涵及特色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有限众包式共建,按需定制式共享”的共建共享模式,并基于该模式与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相关成果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两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建设课程;主编并出版了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规划教材十多部,其中三部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和一流本科教材。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境)外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皖台合作品牌项目“皖台联网研讨会”成功举办9届,其中第八届获得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项目资助。积极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皖台科技论坛暨皖台高校“云交流”活动,并承办和主持“智慧养老”分论坛。与省内外企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20余个,与康能电气、华苏科技、山石网科等公司与开展合作,共建校企合作班。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校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学校70周年校庆期间山石网科捐赠价值260万元设备共建实验室。
聚焦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四度四进”育人新模式。立足价值引领有高度,推进育人工作有氛围;立足精准服务有温度,推进育人工作暖人心;立足平台育人有广度,推进育人工作显成效;立足队伍建设有力度,推进育人工作有层次。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发挥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同上“四史”思政大课、“学习二十大,信院青年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引领,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
从感受学生、走进学生、倾听学生入手,抓好新生启航教育,助力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和生活。精准帮扶就业,疫情期间持续开展就业直播带“岗”等“云”就业服务,与企业联合拓展“智惠人力校企合作”项目,创新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薪资水平多年来稳居全校第一。
强化学风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系室+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学业指导帮扶机制,深耕“3333”竞赛育人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全方位指导,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187项,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80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2项,累计获奖学生达1700余人次,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质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自星1人、安徽省大学生自强自星1人;获批安徽省青年好网民5人、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团中央表彰3次。(稿源单位审核:吴文杰 责任编辑:陈沭文)
终审人:吉晓华
责任编辑:
稿源单位审核:
终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