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客
  • 书记校长信箱
  • 蔚园心声
  • 返回旧版
  • EN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学校章程
    • 现任领导
    • 大学文化
      • 大学文化
      • 形象宣传片
      • 校园风光
  • 机构设置
    • 管理机构
      • 党群机构
      • 行政机构
      • 直属机构
    • 教学机构
      • 教学院部
    • 科研机构
      • 科研机构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本科教育
    • 成人教育
  • 师资队伍
    • 师资建设
    • 师德建设
    • 人才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科研平台
    • 项目管理
  • 招生就业
    • 研究生招生
    • 本科招生
    • 成教招生
    • 就业创业
  • 校园服务
    • 校历查询
    • 作息时间
    • 电子邮箱
    • 办公自动化系统
    • 学工系统
    • 网络服务
    • VPN服务
    • 图书资料
    • 网上缴费平台
    • 易班网
    • 教务系统
  • 信息公开

学习之窗

  • 学理论
  • 学政策
  • 学经验
  •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之窗  学经验
  • 2024.04.30
    山东财经大学:深入推进“一融双高”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为重点,以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为抓手,通过完善“一融双高”体制机制、抓实重点措施、营造发展氛围等措施,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一、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一融双高”工作合力学校党委完善“一融双高”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党建与事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的意见》,明确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三级职责任务,推动党建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学校党委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制定工作规划,健全协调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和督导检查机制,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体推进。基层党委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工作机制,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事项,落实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增强党支部“抓党建促业务”能力,推动党建和群团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维稳工作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党支部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作
  • 2024.04.25
    山东理工大学:四个“创新”打造“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山东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重要回信精神,通过创新党建和育人形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赋能乡村振兴,5个“科技小院”入选首批国家支持建设名单。一、创新党建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学校坚持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建设发展科技小院工作中,创新建立“思想交融、目标相融、实践互融、保障促融,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互融互促”的“四融互促”党建工作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思政引领,将科技小院作为“三全育人”有机补充,作为“解民生、治学问、育新人”重要支撑。专业教师结合农时农事农情,在加强专业指导的同时,现场讲解“三农”发展历程和乡村振兴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背景意义,明确研究重点与科研任务。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将“思政课”讲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亲身体验“三农”领域变化,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验技能运用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现实需求和具体实践中,先后组织现场教学活动29场次。学校农工学院入选山东省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吸引更多
  • 2024.04.18
    张小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高校具有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未来,高校应更好担负职责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下功夫。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比如,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和前沿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把握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基础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多措并举,完善学科建设和制度机制,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就能
  • 2024.04.12
    华南理工大学:精心抓好党员教育培训的“三水联动”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加强党员全过程、全链条教育培训,着力锻造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先锋队。1.关口前移,抓好源头活水抓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源头教育,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教育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全链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为发展党员蓄好“源头活水”。一是打造入党教育培训“中央厨房”。加大党员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精益求精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金课”,高质量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网络培训、学生发展对象领航培训、教职工入党培训,近三年集中培训3.6万多人次。用好用活“红色甲工”等校史育人资源,科技赋能创建极具体验感与交互性的“初心·校史馆”和“智慧党建”体验室,精心编演大型原创话剧《红色甲工血色浪漫》,组织开展校园红色史迹研学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实境体验推动“红色种子”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二是发挥好党校主阵地作用。完善党校机构设置,制定实施《分党校管理办法》,设立29个分党校,压实工作责任,结合专业特点定制个
  • 2024.04.09
    苏州大学:推动同心教育 基地建设“有形、有感、有效”
    自2020年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启动建设以来,苏州大学以悠久办学历史中涌现出的统一战线杰出英才事迹为榜样,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荣校传承融入统战工作实践的全过程各方面,将校博物馆校史陈列馆作为学校统一战线工作“同心向党”的展陈窗口、教育基地和发展缩影,不断推动同心教育基地建设“有形、有感、有效”。完善工作格局,推动基地建设更“有形”。坚持深化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校地合作,将同心教育基地建设有机融入做好新时代学校统战工作的总体安排。2023年修订出台《中共苏州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落实基地建设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在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优化展陈设施,丰富教育实践内涵,擦亮基地“同心向党”品牌标识,形成同心教育矩阵。突出同心向党,推动基地建设更“有感”。充分发挥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坚持集中培训、主题教育和联谊交友相结合,定期组织党外干部和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开展“同心增辉”党建活动等系列活动,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围绕学校发展中心大局,形成
  • 2024.04.0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立体化构建专创融合育人格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搭建“通识+专业+竞赛+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立体化构建专创融合育人格局。协同育人,搭建双创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签约,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引进校外双创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40余所。建立校企研究院,实现“校企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学科、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共建校地研究院,成功运行无锡研究院、六合研究院,多次组织师生与当地企业、专家开展技术对接活动,服务师生双创。拓展资源,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构建“通识+专业+竞赛+特色”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夯实双创基础知识。依托学院和专业特色,开设竞赛类双创课程,推动双创与专业深度融合。面向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团队,开设专业类培训课程,提高双创类专业素养。竞赛助推,优化指导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一专业一品牌”“一学院一精品”竞赛培优提升计划,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一个项目、体验一次创新、参加一次竞赛、经历一次创业”。针对重点竞赛项
  • 2024.04.09
    潍坊学院:“三维体系”推动社团建设成风化人
    潍坊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开展共青团“五育人工程”,依托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功能,推动社团建设成风化人,引领学生思想、服务学生成长、繁荣校园文化,努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一、把牢思想引领“主引擎”,锚定“青春航向”指导发展思想政治类社团。学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大学生求是协会”“尽美社”等多个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播国家时政信息的思想政治类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依托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有效提高社团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思想政治类社团活动,培养了一批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青年学生。鼓励建设文化类社团。2023年,学生社团发展中心创新打造“青春的力量”学生社团系列活动,共开展“青春文艺汇·社团嘉年华”广场周周演、“青春逐梦正当时·百花齐放奏华章”学生社团风采展等文化活动376场,直接参与人次高达5万多人。通过设计和举办文化类社团精品活动,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展现,增强了学生的文
  • 2024.04.09
    青岛科技大学:以“三新”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依托化工、材料等优势特色学科,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与企业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有组织服务、强化有组织育人,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以塑造新生态、开辟新路径、涵养新沃土“三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持续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全面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塑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生态”在制度保障上,学校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收益和现金激励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委员会,提供专业的转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支持服务。在平台保障上,学校建有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三个国家级孵化载体,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支撑。在氛围营造上,学校设立成果转化“光荣榜”,倡树“不找校长找市场”“校长带着打市场”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营造广大教师浓厚参与氛围。近三年来,学校共签订技术合同1775项,合同额近20亿元。二、开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
  • 2024.04.08
    四川大学:完善评价机制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分类评价机制,坚决克服“唯帽子”倾向,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1.严抓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选聘的首要条件,多渠道全方位对拟聘人员进行综合考察。全面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在职称评聘、聘期考核、评优评奖、人才计划申报等工作中将师德师风作为基本要求,进行前置审查,实行“一票否决”。健全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并成立校院两级师德师风监督机构,畅通师德举报受理通道,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完善师德师风教育体系,依托教职工政治学习、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新晋研究生导师培训、海归学者国情校情研习班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教师的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引导教师以案为鉴,树牢底线意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选树表彰“立德树人奖
  • 2024.04.08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四创”并举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岗位建功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统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论述,着力实施党外代表人士能力提升与作用发挥工程,通过“四创”并举,积极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岗位建功取得成效。一、创新教育形式,增进思想共识开展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共识教育。每年推荐发放当年热点主流学习书目和发布议政建言题目,开展“‘读经典、献良策、结对子、创品牌‘四个一”主题教育;开展特色活动,推动落实好统战系统年度主题教育。组织统战成员收看人民网“红色云展厅”音视频资源和互联网红色教育影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赴潍坊参观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学习“尽善尽美唯解放”“尽善尽美为人民”的革命精神;组织党外知识分子赴青岛院士工作站参加“践行科学家精神”沙龙,到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开展“学习红旗渠精神 携手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进一步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相连接;组织统战成员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等,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创新实践活动,培育特色品牌开辟“双百”活动新领域,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响应党中央和省
  • 2024.04.02
    南京邮电大学: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发挥信息学科特色优势,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转型发展,从管理流程为主的线性化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扁平化、平台化转变,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治理。增强“统”的意识,顶层谋“数”。坚持党建统领,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主动承担第一责任,全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数字南邮”建设。坚持系统谋划,将数字化建设列入《南京邮电大学“十四五”专项规划》,提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把“推进数字治理”“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写进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列为“八大行动”重点任务。坚持统筹推进,把“数字南邮”建设和“数字思政”作为校党委、行政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党委常委会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听取数字思政进展情况专项汇报。增强“通”的意识,全局建“数”。贯通数字底座,坚持继承发展、迭代升级,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整体协同、安全可控的建设原则,建立以数据为核心、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重心的“南邮智网”数字孪生校园,打造“南邮云海”数字能力空间。打通数据孤岛,加大思政数据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丰富数字思政应用;推动数据向“集中、动态、关联”转变,
  • 2024.04.02
    德州学院:“四个聚力”深化校城融合,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德州学院坚持根植德州、面向山东,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地合作,立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引育、对外合作交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献智赋能,在推动现代化强市建设中勇于担当。一、聚力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产业发展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德州市“541”产业体系,做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布局优化,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助力德州产业振兴升级,实现校企共赢发展。学科建设融入产业发展。将生物医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列为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列为接续培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列为扶持储备学科。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建设环境生态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特色专业,积极布局新兴专业,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建设智能生物传感、绿色低碳工程等12个微专业,开设绿色化学与现代生活、绿色消费与环境污染等一批通识课程。人才培养契合产业需要。聚焦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有效衔接,与知名企业共建10个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
  • 2024.04.02
    山东交通学院:深化绩效管理,促学校高质量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锚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分类管理和目标导向原则,大力推进学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调控、激励作用,有效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内部办学活力优化绩效分配主体系。学校坚持强化二级院部创新发展意识和成本意识,以薪酬分配为主导,不断优化完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坚持“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原则,突出业绩贡献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校院两级分配、以二级院部为主的分配办法,强化二级院部分配的主导权,逐步探索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激励作用凸显。2023年11月,学校相关工作经验入选山东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典型案例。强化二级院部自主权。学校坚持简政放权、院为主体,在放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二级院部制度建设,严格决策程序,强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授委员会议制度和全体教职工(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建设工作。二级院部自行制定并实行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机制,且在岗位评聘、人才引进等方面,按规定权限程序制定办法,自行组织开展部分岗位评聘及人才引进推荐工作。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赋能基层发
  • 2024.04.02
    青岛科技大学:以“三新”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依托化工、材料等优势特色学科,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与痛点难点,与企业协同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有组织服务、强化有组织育人,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以塑造新生态、开辟新路径、涵养新沃土“三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持续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全面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塑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生态”在制度保障上,学校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收益和现金激励机制。在组织保障上,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促进委员会,提供专业的转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支持服务。在平台保障上,学校建有橡胶谷、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三个国家级孵化载体,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支撑。在氛围营造上,学校设立成果转化“光荣榜”,倡树“不找校长找市场”“校长带着打市场”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参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营造广大教师浓厚参与氛围。近三年来,学校共签订技术合同1775项,合同额近20亿元。二、开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2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3/9 跳转到 

会峰校区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

邮编:239000

琅琊校区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

邮编:239000

版权所有 © 滁州学院 | 皖ICP备11015759号 | 皖公网安备 3411000200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