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服务
  • 书记校长信箱
  • 蔚园心声
  • 返回旧版
  • EN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学校章程
    • 现任领导
    • 大学文化
      • 大学文化
      • 形象宣传片
      • 校园风光
  • 机构设置
    • 管理机构
      • 党群机构
      • 行政机构
      • 直属机构
    • 教学机构
      • 教学院部
    • 科研机构
      • 科研机构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本科教育
    • 成人教育
  • 师资队伍
    • 师资建设
    • 师德建设
    • 人才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科研平台
    • 项目管理
  • 招生就业
    • 研究生招生
    • 本科招生
    • 成教招生
    • 就业创业
  • 校园服务
    • 校历查询
    • 作息时间
    • 电子邮箱
    • 办公自动化系统
    • 学工系统
    • 网络服务
    • VPN服务
    • 图书资料
    • 网上缴费平台
    • 易班网
    • 教务系统
    • 校友服务
  • 信息公开

学习之窗

  • 学理论
  • 学政策
  • 学经验
  •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之窗  学经验
  • 2024.03.25
    南京财经大学: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建强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系统化教学改革,举办大学生道德小品大赛,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实现思政立德、思辨明理、情境育人的重要效果。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将伟大精神、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将学校的“四大特色工程”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善用实践教学大平台。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依托“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具有南财特色的实践课堂。积极拓展校外教学基地,与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企业等共建基地,推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篆刻基地、校史馆、博物馆等校内场馆资源,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建强师资队伍主力军。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积极聘请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
  • 2024.03.25
    常州大学:多举措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常州大学致力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建设和完善就业育人体系,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注重生涯教育,激发就业意识。学校依托江苏省大学生生涯教育基地开展“就业育人”系列工作。建立并完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生涯认知。举办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各行业的企业HR、校友等来校进行分享,提升学生对不同职业发展历程和行业前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兴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职业探索、能力扩展、目标设定、愿景展望等。加强毕业生就业典型选树工作,对评选出的各级毕业生就业典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广大毕业生向就业典型学习。加强校企合作,聚焦就业实效。学校开展校院两级访企拓岗系列行动,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根据学院专业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校院两级领导带队走访各行业用人单位,积极开拓渠道,挖掘优质岗位,扩大毕业生就业选择机会。学校就业部门开展“名企行”系列活动,组织学院学工书记、毕业班辅导员和学生代表深入常州市及其周边城市优质企业考察交流,实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状况。完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
  • 2024.03.25
    曲阜师范大学:多维并举深化“人才强校”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坚持实施“人才强校”主导战略,将汇聚青年英才、培育拔尖人才、打造杰出人才放在事业发展突出位置,在引才上探新路、在育才上出实招、在服务上用真情,精准引进、重点培养一批关键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引才入校、汇才兴校、聚才强校的良好格局,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一、优化人才政策与项目,突显“办学之道,唯在得人”学校注重建章立制谱好人才工作“协奏曲”。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贯彻到办学实践的全方位,设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立足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形成了党委领导、人才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院系主动作为、全校上下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以“党建+人才”赋能人才工作提质增效。学校坚持“质”“量”并重、引培并举,修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出台《筑峰计划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及时破解人才工作的难点堵点,全链条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服”。二、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精准匹配、提质增量学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的精准化引才机制。加大重点学科聚才引智力度,创新全职引进和
  • 2024.03.20
    江苏理工学院:“党建+”引领工程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构建党建事业“一融双高”新生态。“党建+人才培养”行动展现新作为。学校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机械工程学院与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开展党建共建,以专业建设助推人才培养。管理学院探索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一体四翼七育人”矩阵式大学生成长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榜样引领教育系列活动、打造“花样党课”特色品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党建+大思政课”行动打造新品牌。学校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乐之秋白”宣讲团深入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用音乐微党课的形式传播革命精神。文化与旅游学院打造“网络大思政课”“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建+校城融合发展”行动彰显新成效。学校与常州市政府共建家庭教育研究院,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材料工程学院与常州市天宁街道等开展深度合作,邀请区域内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学校建立一批新型智库,江苏省制造业人才研究基地、江苏省
  • 2024.03.14
    安徽师范大学:这五年,小课堂起了大变化 思政课改革创新侧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安徽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锤炼一支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刚入校时,学长学姐们‘十佳班集体’的分享展示,让我不仅看到了一个个先进班集体的风采,更看到了成长的方向和教育的力量。后来我们也想试试自己离梦想有多远。现在我们终于站到了台上,‘十佳班集体’是荣誉,更是鞭策我们继续前行的号角。”这是安徽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学生表彰大会上,十佳班集体代表、法学院2021级卓越司法班班长张君宇的获奖感言。这番真诚的感言引发了台下的感动,“将颁奖表彰、事迹分享、朋辈访谈、情境节目相融合,用身边榜样故事讲好‘大思政课’,在故事情节中‘滴灌’思想理论,这样的设计相当走心。”学生观众陈颖在朋友圈这样分享。在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代表沈燕培看来,这不仅是一次表彰先进的大会,更是一堂朋辈携手、榜样同行的青春思政课,也是近五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课堂,无处不在“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 2024.03.14
    东华大学:打造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东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行业特色学科优势和教育科技人才综合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致力打造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强化育人使命,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东华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成立钱宝钧学院,设立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材料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等8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高标准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形成以“项目制”“订单化”为特色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纺织、材料等学科优势,面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及长三角区域纺织服装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与区域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共建“新一代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与地方政府合作建
  • 2024.03.08
    山东理工大学:“三个坚持”深化评聘制度改革,创新教师评价
    作为全省最早确定的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山东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教师评价改革为基础,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围绕职称自主评聘和教师岗位聘用,聚焦改革重点、强化工作协同,坚持问题导向、破立并举、科学有效、系统实施,坚决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努力构建立德树人良好生态,持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和广大教师潜心育人的内生动力。一、坚持师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标准全程贯穿师德建设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落实教职员工从业禁止、准入查询制度。制定学校《引进人才思想政治表现考察办法》,严格规范教师聘用,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将师德年度考核结果与教职工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按规定取消其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资格。完善师德监督机制,综合运用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课堂意识形态建设,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对网络和自媒体平台舆情监测预警,做好涉师德师风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用好“
  • 2024.03.05
    山东交通学院:“四个强化”着力提供优质高效就业服务
    山东交通学院坚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统一部署、群策群力、周密安排,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访企拓岗、支持服务、权益保障,出实招、求实效,努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强化组织领导,协同发力抓就业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负责同志靠前指挥、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人人有责、毕业生朋辈引领互助的就业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全员化”责任。印发《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实施意见》,运用考核机制分级分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任务到领导、到部门、到学院、到专业,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例会、就业工作督导、就业挂点等制度机制,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一对一”下沉,共同推动就业工作。强化基层就业工作人员奖励激励,每年度评选表彰就业工作先进单位15个、先进个人30人。二、强化访企拓岗,精准调研促就业校企协同,市场化拓展岗位资源。充分发挥交通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建立和完善与行业协同发展机制,主动与相关单
  • 2024.02.24
    山东师范大学:以有组织科研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的重要力量作用,通过构建大格局、诠释大担当、彰显大情怀、展现大作为四举措,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一、聚焦核心,四大建设成效显著构建繁荣发展“大格局”。多维发力,协同攻关展现强劲实力。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全力打造科研创新学术新高地,2013年以来,学校主持立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1项,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劲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三级联动,项目立项呈现繁荣态势。以“大项目”建设为指引,成立专班,强化校、院(部)及学科、申报教师三级联动,2023年学校立项各级各类国家级项目48项,稳居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前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率先实现山东省属高校A类学科突破,4个学科进入B+等次。精准培育,成果产出开创良好新局面。强化质量导向,精准制定培育方案,围绕“双高”建设需要,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扩大成果社会影响力,推出一批标志性、
  • 2024.02.10
    山东农业大学: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赋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山东农业大学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深耕齐鲁文化、泰山文化沃土,传承百年农大精神,扎实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构建思想铸魂、机制赋能、师德涵养、榜样引领“四位一体”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一、坚持思想铸魂,夯实理论基础学校每学期初制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总书记重要讲话、社会热点、学校重点工作等,以调查问卷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教职工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将师德师风列为学校党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研究1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教师寒、暑期研修,编印《师德规范学习手册》《师德警示教育手册》,定期组织师德专题教育学习,推动全校教师同答“立德树人问卷”,学校成功入选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二、坚持机制赋能,提升工作实效学校建实建强党委教师工作部,选优配齐专职工作队伍。成立
  • 2024.02.08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五个维度”深化文化育人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把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与落实学校中心工作贯通起来,锚定主责主业,主动对标对表,聚焦聚力理论武装“升高度”、思政铸魂“添温度”、意识形态“加力度”、舆论引导“提精度”、文化建设“拓深度”,持续推动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扎实有效。一、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文化育人“有高度”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细分专题通过“导学+领学+研学”模式,实现“班子成员带头学、专题研讨深入学、党性实践融合学、师生覆盖全员学”。主题教育开展情况获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头版报道;主题教育现场会八校师生线上同上一堂思政课广获好评;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将学校中心组列为全市学习典型。二、思政铸魂走深走实,文化育人“有温度”坚持示范先行,作为全省首批“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高校,学校积极构建“德医相融、双向贯通、多维协同”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完善“大环境影响—微环境浸润—中环境
  • 2024.01.31
    潍坊学院:打造“四融”机制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潍坊学院秉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课程融智、专创融合工作机制,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一、加快产教融合,构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聚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等区域重点产业,与潍柴集团、歌尔声学、天瑞重工、豪迈集团等企业共建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专业互融于一体的7个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探索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政府提供政策配套,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参与、企业设备资金投入,学校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多元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集群的格局初步形成。潍柴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 2024.01.30
    淮阴工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淮阴工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课程建设、实践实训、服务保障“三大工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构建“五创融合”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积极构建“通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产创融合”分层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开设70余门“通创融合”型必修选修课程,实施双创知识普及教育;以第一课堂为载体,将双创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建设“专创融合”型案例库;依托教师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校企联合共建“科创融合”型课程;依托学科专业集群组建“竞赛实验班”,开设“赛创融合”型特色课程;组建“创业先锋班”,开设“产创融合”型创业培训课程。实施实践实训工程,构建“五维联动”金字塔式双创实践体系。整合政府、企业、行业、投融资机构等多方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塔基,学科竞赛“一专一赛、一院一品”工程为塔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竞赛为塔尖,构建“学、训、赛、创、评”五维联动金字塔式实践体系,促进“大创项目、学科竞赛
  • 2024.01.25
    曲阜师范大学:重实效、务长效,多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孔子故里赓续杏坛弦歌、传承中华师道,对标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引领教师队伍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笃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之志,树牢“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导向,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筑好阵地、激发活力、务求实效,学校教师队伍近年来多次荣获全国和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表彰。一、用好阵地载体,提升参与度、增强获得感学校坚持筑牢阵地、创新载体,让师德师风建设有抓手、能落地,同时推动特色化、品牌化的实践探索,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发扬好经验、好传统,打造师德教育品牌。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 每年定期举办新入职教师教育培训,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培训课程为新教师打造高质高效的“临阵集训”和“岗前充电”,引领青年教师上好涵养师德师风“第一课”。学校连续举办七届“曲园师德讲坛”,先后组织30余位学高身正的一线教师分享为师之道,打造学校的师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连续两年承办“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领导人员师德师风研修示范班”,着力发挥学校平台和资源优势打造师德研习阵地。推出新平台、新举措,提升师德涵养实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2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4/9 跳转到 

会峰校区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

邮编:239000

琅琊校区

校址:安徽省滁州市琅琊西路2号

邮编:239000

版权所有 © 滁州学院 | 皖ICP备11015759号 | 皖公网安备 34110002000079号